字词 | 大秦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摩尼教 > 大秦寺2 大秦寺2 dàqínsì 指摩尼教或袄教教堂。唐代摩尼教、袄教傳自大秦,波斯,故稱其寺爲大秦寺、波斯寺。宋·姚寬《西溪叢語》上:“唐貞觀五年,有傳法穆護何禄將祅都詣闕聞奏。勑令長安崇化坊立袄寺,號大秦寺,又名波斯寺。”參閲宋·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九。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基督教 > 大秦寺1 大秦寺1 dàqínsì 唐代所建景教寺的通稱。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始建於長安城内。高宗時諸州皆置,謂寺满百城。天寳四年(公元745年)詔定名爲大秦寺。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詔令禁佛毁寺,遭波及。唐·景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廿一人。’……高宗大帝,克恭纘祖,潤色真宗,而於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羅本爲鎮國大法主。”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好心既信重三寳,請譯佛經。乃與大秦寺波斯僧景淨,依胡本《六波羅密經》,譯成七卷。”宋·王溥《唐會要·大秦寺》:“天寳四載九月詔曰: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爲名,將欲示人,必修其本。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爲大秦寺。天下諸府郡置者,皆準此。”宋·蘇軾《南山紀行詩·小序》:“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宫,而宿于南谿谿堂。遂並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十九日乃歸。”參閲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附録二《盩厔大秦寺略記》。 大秦寺 大秦寺唐景教寺名。初与祆祠同称“波斯寺”或“波斯胡寺”。宋敏求《长安志》曰: “义宁坊街东之北,波斯胡寺,贞观十二年,太宗为大秦国胡僧阿罗斯立。”又曰: “醴泉坊之东,旧波斯寺,仪凤二年波斯王卑路斯请建波斯寺。”盖因景教自波斯传入,故称。高宗时于天下诸州各置景教寺院,“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发展很快。玄宗天宝四载九月诏: “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从而澄清景教始传自大秦(罗马或东罗马)而非波斯的事实。此后景教寺院始正名为大秦寺。 ☚ 景净 波斯寺 ☛ 大秦寺 大秦寺宋苏轼的五言律诗: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被称为景教。由于最初该教士阿罗本是由波斯到中国,所以将其传教的寺院称为波斯寺或大秦寺。阿罗本于唐贞观九年(635)来到中国,在长安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据明天启五年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推知,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唐代国内的大秦寺共有四处,即长安、洛阳、灵武、五郡。苏轼所写大秦寺,就是五郡观的大秦寺,故址在陕西周至县。嘉祐七年(1062)至八年,苏轼在终南山北麓的纪行诗及诗序、自注中,多次提到盩厔的大秦寺。诗中描写了大秦寺幽美的环境,但除了“忽逢孤塔回”一句外,并没有写到大秦寺的僧侣和建筑。诗中说的“孤塔”,至今犹存。参看“盩厔大秦寺塔”条。 ☚ 授经台 仙游潭五首 ☛ 大秦寺 大秦寺金杨云翼的五言律诗: “寺废基空在,人归地自闲。绿苔昏碧瓦,白塔映青山。暗谷行云度,苍烟独鸟还。唤回尘土梦,聊此弄澄湾。”大秦寺在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西约20余里,建于唐代,宋、金时已湮没。诗中写大秦寺早已荒废,只剩下残基了,当年来传教的波斯人回去后这里就空闲了。残存的殿宇上的碧瓦长满了绿苔,显得很昏暗,高耸的白塔衬托着青翠的山岭,展示了大秦寺当年的雄姿。大秦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首诗是描写大秦寺仅存的诗篇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参阅苏轼的《大秦寺》诗。 ☚ 望海潮(云雷天堑) 望海潮(地雄河岳) ☛ 大秦寺 大秦寺唐景教寺名。初与祆祠同称“波斯寺”或“波斯胡寺”。宋敏求《长安志》曰: “义宁坊街东之北,波斯胡寺,贞观十二年,太宗为大秦国胡僧阿罗斯立。”又曰: “醴泉坊之东,旧波斯寺,仪凤二年波斯王卑路斯请建波斯寺。”盖因景教自波斯传入,故称。高宗时于天下诸州各置景教寺院,“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发展很快。玄宗天宝四载九月诏: “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从而澄清景教始传自大秦(罗马或东罗马)而非波斯的事实。此后景教寺院始正名为大秦寺。 ☚ 景净 波斯寺 ☛ 大秦寺 大秦寺宋苏轼的五言律诗: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被称为景教。由于最初该教士阿罗本是由波斯到中国,所以将其传教的寺院称为波斯寺或大秦寺。阿罗本于唐贞观九年(635)来到中国,在长安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据明天启五年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推知,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唐代国内的大秦寺共有四处,即长安、洛阳、灵武、五郡。苏轼所写大秦寺,就是五郡观的大秦寺,故址在陕西周至县。嘉祐七年(1062)至八年,苏轼在终南山北麓的纪行诗及诗序、自注中,多次提到盩厔的大秦寺。诗中描写了大秦寺幽美的环境,但除了“忽逢孤塔回”一句外,并没有写到大秦寺的僧侣和建筑。诗中说的“孤塔”,至今犹存。参看“盩厔大秦寺塔”条。 ☚ 授经台 仙游潭五首 ☛ 大秦寺 大秦寺金杨云翼的五言律诗: “寺废基空在,人归地自闲。绿苔昏碧瓦,白塔映青山。暗谷行云度,苍烟独鸟还。唤回尘土梦,聊此弄澄湾。”大秦寺在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西约20余里,建于唐代,宋、金时已湮没。诗中写大秦寺早已荒废,只剩下残基了,当年来传教的波斯人回去后这里就空闲了。残存的殿宇上的碧瓦长满了绿苔,显得很昏暗,高耸的白塔衬托着青翠的山岭,展示了大秦寺当年的雄姿。大秦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首诗是描写大秦寺仅存的诗篇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参阅苏轼的《大秦寺》诗。 ☚ 望海潮(云雷天堑) 望海潮(地雄河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