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夫Dàfū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古为大夫者,以官为氏。《博古图》有大夫始鼎,即大夫氏。《汉书》有大夫伹,亦为姓。” (按:大夫伹,《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大夫但”,误。)

大夫

三代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級。故常以大夫泛指中下級官吏。孔臧《諫格虎賦》:“帝使亡諸大夫問乎下國。”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圣人之義。”

大夫

大夫

原为官名。小说中用来称呼医生;宋朝手工业艺人也有尊称为大夫的。《警世通言》八:“启请婆婆,过对门裱褙铺里请璩大夫来说话。”

☚ 口合不敷   大头巾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与宋玉并称“屈宋”。与贾谊并称“屈贾”。初辅佐楚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举贤授能,实行美政,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因秦国以武力迫楚,怀王复用屈原使齐。不久怀王受骗亲秦,屈原再遭排斥,放逐汉北。顷襄王时屈原长期放逐江南沅、湘一带,始终眷顾楚国、系心楚王。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绝望,投汩罗江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今知较为可靠的作品为《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等。
索引:屈原、屈平,正则,灵均,大夫、三闾大夫。

大夫

大夫

❶古代分封的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大夫后来成为一种官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应对又有谏大夫 (后改称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魏晋至隋唐仍为中央职官。
❷隋唐时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如光禄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等。

☚ 光禄大夫   奉朝请 ☛

大夫

御史大夫的简称。参见“御史大夫”。

大夫

大夫

古代职官名。大,dà。夏、商、周三代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鄘风·载驰》一章: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山中多草,故草行即山行。《韩诗》: “不由蹊遂而涉,曰跋涉。”我,许穆夫人自称。孔《疏》:“卫大夫跋涉而告难于我,我心则忧闵其亡,伤不能救。”《小雅·北山》二章:“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我,诗人自称,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地位比较低下的“士”。从事,办事,治事。贤,劳苦。马瑞辰《通释》: “贤之本义为多。《小尔雅》: ‘贤,多也。’ 事多者必劳,故贤为多,即为劳。”

☚ 大王   大东 ☛
大夫

大夫

官名。夏商周三代时,官吏有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大夫居中。后历代皆置大夫,隋唐后主要为散官的官称。西门庆在第三十回当了提刑副千户,秩五品(从五品),在共九品的官级(参见“品”)中正好居中,因此有“居五品大夫之职”的说法。

☚ 品   铁铃卫校尉 ☛
大夫0236对有专门手艺人的敬称。官话。《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启请婆婆过对门裱褙铺里请璩~来说话。」男人;丈夫。闽语。广东潮州〖 〗。翁辉东《潮汕方言・释亲》:「俗呼男子为打埔,应作~。古无轻唇音,读重唇为埔…~,犹丈夫也。」

大夫

〈隐〉明清江湖诸行指上司。见《新刻江湖切要·官职类》。

大夫dàfū

古代的官职或爵位名,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注意】“大”这里不读dài。


大夫dàifu

医生。

大夫dàifu

❶ 〈名〉医生:儿科大夫│信任大夫。
【提示】“夫”读轻声。
【同义】医生│医师。
【反义】病人│患者。

大夫dàifu

医生。
【组词】大夫的诊断︱儿科大夫︱外科大夫︱相信大夫︱一名大夫
【例句】城里的大夫说一下子诊断不出是什么病,看来病得比较厉害。
 ❍ 儿科的刘大夫医术高明,又有耐心,小朋友一点儿也不怕他。
【近义】医生︱医师︱郎中︱先生
【反义】病人︱患者

大夫(一)dàfū (二)dàifu

(一)dàfū〈名〉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用法】用于文言书面语。例:封建时代的御史~就是副丞相。|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
(二)dàifu 〈名〉医生。
【用法】用于口语。例:~小心地给病人打了针。|孩子病了,还不快去请~。

大夫dai·fu

医生(多用于口语):~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你脸色不好,瞧瞧~去。

大夫dà·fu

医生:你竟家去住两日,请一个~来瞧瞧,吃两剂药就好了。(二六·584)

大夫dàifu

对医生的尊称。
他是位经验丰富的脑外科大夫。
注意 ☞ “大”这里不读dà。

大夫dài fu

〈口〉医生。1715年9月23日《广东巡抚杨琳奏报西洋技艺人严嘉乐戴进贤二人来粤请求进京效力折》:“罗怀中称,系外科大夫,年三十六岁。”1909年6月12日《严复日记》:“四月廿五日,格大夫来验肺,给三种药,嘱勿服桂哪退烧等药。”

大夫dà fū

一作“大识孤”。明清江湖社会谓上司。《新刻江湖切要·官职类》:“上司: 大识孤; 大夫。”

手工艺人【同义】总目录


手工艺人大夫
大夫

大夫

对手工艺人的敬称。《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启请婆婆,过对门裱褙铺里,请璩大夫来说话。”

☚ 手工艺人   贾竖 ☛

大夫dà fū

〖名词〗
一、在奴隶制时代的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37)。《诸稽郢行成于吴》:大夫种乃献谋曰。——大夫种就献计说。《管晏列传》:晏子荐以为大夫。——晏子推荐他当了大夫。《梓人传》:又其上为大夫。——再上面是大夫。
二、官名。御史大夫的简称。主管监察、执法,兼管重要文书图籍(8)。《送石处士序》:大夫文武忠孝。——大夫[乌公]能文能武,亦忠亦孝。《送石处士序》: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大夫[乌公]确实能够按照大义选取人才。《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河阳,洛阳处士的住房中就没有人了。

大夫

古代官职名,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国语·越语上》:“~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𫅚……’”(种:文种。)

医生

医生

医(医人;医师;医士;医家;医流;医门;医巫;太医;中~;西~;牙~;军~) 大夫 郎中 方家 白衣战士
对医护人员(多指护士)的美称:白衣天使
尊称医生:医官
产科医生:乳医
中医医生:岐黄(岐黄家)
针炙医生:针师
民间的医生:闾阎医工
一般医生:众医 医工 医匠
世代行医的人:世医
医道高明的医生:良医 秦医 高医 医缓 医和
医术精妙的人:神医
东汉医学家:华佗(再世~)
著名的医生:名医 扁仓 扁卢 扁鹊
医术不高明的医生:庸医 众医
医道粗疏的医生:粗工
不懂医理的医生:谬工
串村走巷行医的江湖医生:铃医 走方郎中
闯荡江湖、行医卖药的人:江湖医生 江湖郎中
法院中专门负责用法医学来协助审理案件的医生:法医
(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医生)

另见:医治 治疗 病人 医术 疾病 药物

☚ 教师   迷信职业者 ☛

大夫

大夫

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士大夫
有官位或声望的士大夫:缨緌之徒
谏议大夫:谏坡
上大夫:长大夫
有声望的士大夫:缨緌 缨绥
德行高洁有名望的士大夫:清流
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国老
(官职名,位居卿之下,士之上:大夫)

☚ 高官   大官 ☛
大夫

大夫

宋时对医官的别称,除大夫,还有郎、医效、侯等,均为医官。后作医生的别称。

☚ 医卫   郎中 ☛

大夫

秦汉军功爵位名。秦汉二十级爵位中,大夫居第五级,又有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等名目。《商君书·境内》:“故爵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

大夫

古代的官名。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大夫

大夫

官名。始置于夏商周时期。此后历代沿置,初为执事官,汉始至元,执事官,散官均有大夫之称,凡称大夫者皆五品以上高级官吏。宋代武官大夫至七品。《吕氏春秋·孟春纪》: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效。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史记·殷本纪》: “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礼记·王制》: “天子3公9卿,27大夫,81元士; 大国3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5人,上士27人; 次国3卿,2卿命于天子,1卿命于其君,下大夫5人,上士27人;小国2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5人,上士27人。“小国之卿及下大夫一命。”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更 (郎中令) 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人,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22年) 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资治通鉴·唐纪·高宗龙朔二年 (公元662年)》: “二月,甲子,改百官名; ……其余24司、御史台、九寺、七监、16卫,并以义训更其名,而职任如故。” 胡三省注: “凡24司; 郎中皆改为大夫。改御史台曰宪台,大夫曰大司宪,中丞曰司宪大夫。……凡9寺,卿皆曰正卿,少卿皆曰大夫。” 《宋史·职官志》: “诸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谏议大夫……从四品; ……。” 《明史·职官志》: “文散阶42,以历考为差: 正一品; 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 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 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 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 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 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 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 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 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 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清史稿·职官志》: “封赠阶18: 正一品: 授光禄大夫; 从一品: 授荣禄大人; 正二品: 授资政大夫; 从二品: 授奉政大夫;正三品: 授通议大夫; 从三品: 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 从四品: 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 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 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辽、金、元亦有大夫之职阶称号。”

☚ 达噜噶齐   大行 ☛
大夫

大夫dāi

古代医生的代称。大夫本为官职名。宋代医官别置大夫以下阶官 (见洪迈 《容斋三笔》卷十六),故民间逐渐以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类似的称呼还有“郎中”(参见“郎中”)。这一称呼过去多流行于北方地区,今南北多通用。

☚ 郎中   东医 ☛
大夫

大夫

❶古代贵族称号。周代贵族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后引为一般贵族称号。
❷职事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后汉书·百官志》: “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命所使。” 至唐、宋尚存谏议大夫,明、清废。
❸阶官称号。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阶官称号。清代高级文职阶官亦称大夫。又宋徽宗政和年间改订官阶时于医官别置“大夫” 以下阶官,故后世沿称医生为 “大夫”。

☚ 加官   中大夫 ☛

大夫

古代的官职名。据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等书记载,宋代开始设置以“和安大夫”为名的医官,是太医的一种,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后直至清代,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大夫

❶官爵名。秦以前统治者,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应对顾问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唐宋有御史大夫与谏议大夫。参见“卿大夫”。
❷隋唐后用为高级阶官的称号。清为高级文官的阶官。
❸宋代医官的最高官阶。后俗称医生为大夫。

大夫

秦汉军功爵位。秦汉20级爵位中,大夫居第五级,有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等名目。 《商君书·境内》: “故爵为大夫, 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

大夫dài fū

❶宋代医官的官阶,泛指医生。《重刻本草纲目·序》:“间以质之藩臬诸大夫,俱云甚善,而颇讶其字画之漫漶者多也,图更锲之。”
❷唐宋以前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如御史大夫、谏大夫。

大夫

大夫

❶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级。
❷先秦列国一般任官者的泛称,包括卿在内。《论语·季氏》:“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当时控制鲁国的三桓大夫都是卿。
❸春秋时齐国有相当于别国之卿的大夫。《左传·成公十八年》:“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杨伯峻注:“齐国大夫相当于诸侯之卿,非广义之大夫。司寇尚非大夫,庆佐至襄二十一年始为大夫。”
❹战国时齐国都邑行政长官,约相当于鲁国的邑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又:齐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齐国大治。

☚ 下大夫   大田 ☛

大夫da fu

【旧语】senior official

大夫

doctor; physician

大夫dà fū 又音dài fū

大夫既是官名,又是爵名,还是官职等级名和官俸级名。 1、官名。商周两朝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墓大夫、朝大夫、冢大夫、县大夫、都邑大夫等;秦汉两朝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散大夫、光禄大夫、门大夫、谏大夫等,王国也有大夫;这些大夫,或为职事官,或为散官,官俸自六百石至二千石。《后汉书·孝桓帝纪》:"命列侯、将、大夫、御史、谒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议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注:"大夫谓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王国的大夫属郎中令,俸禄比六百石,没有固定人数,掌奉王命到京都,奉璧贺正月,及出使各王国。原先持节,后来省去。(见《后汉书·百官志》)。唐朝为六部诸司郎中和九寺少卿的别称。唐高宗李治龙朔年间,改六部诸司郎中为大夫;诸寺九卿为正卿,而少卿均称大夫。见《新唐书·百官志》。 2、爵名。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承秦制,爵分二十级,第五级为大夫,第六级为官大夫,第七级为公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旧仪》说:"大夫,五爵,赐五级为大夫;大夫主一车,属三十六人。" 3、官职等级名。夏、商、周三朝,官级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汉朝最高的官称公,公下是卿。王莽设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见《汉书·王莽传》)。宋朝医官分大夫(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良医郎、医效、祗候。见《容斋三笔·医职冗滥》。 4、官俸等级名。王莽更名官俸,"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见《汉书·王莽传》。

大夫

(1)周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左传》昭公七年云:“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大夫是统治阶级中王、公之后的一个阶层。(2)官称。西周与春秋战国时,周王与诸侯都设置大夫之官,位在卿之下。通常也将担任官职者称为大夫。楚在春秋战国时设有大夫官职,《史记·楚世家》有“大夫苏从入谏”的记载。也常将诸官泛称大夫。如“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战国策·楚策三》)等,均属其例。

大夫

❶官爵名。始见于殷商时期,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沿用,地位高于士,低于卿,为官爵合一的称号。

❷爵名。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二十等爵的第五级,秦、汉沿置。

❸官名。秦朝置,或为官署长官,如御史大夫;或为掌议论的侍从官员,如太中大夫、中大夫等。西汉以后历朝沿置,并有所增减。

❹官名。新莽始建国元年(9)置大夫二十七人,分隶于九卿,主中都官诸职。

大夫

❶官名。周代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冢大夫等,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大中大夫、光禄大夫等,秩自六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唐宋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明清不设。
❷职官等级名。周代统治阶级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级。
❸爵位名。如秦汉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又有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等。隋唐以后为文职散官的称号。
❹宋代医官别设官阶,有大夫、郎、医效、祇候等。后代沿称医生为大夫。

大夫

(1)官爵名。西周与春秋时由诸侯所分封的贵族为大夫,其封地世袭,封地内的行政由其掌管。参见“分封制”。(2)军功爵名。秦汉置,为二十等爵中的第四级。刘劭《爵制》说:“大夫者,在车左者也。”(3)官名。秦汉有御史大夫北周时六卿之属有大夫。诸上大夫秩正六命,诸中大夫秩正五命,诸下大夫秩正四命。(4)散官名。唐制自从二品至从五品下的文散官均以大夫为称,如正二品称光禄大夫。从五品下称朝散大夫。宋政和时改诸使正使为大夫,如内客省使改称通侍大夫,延福宫使改称正侍大夫;从六品至正七品的医官阶亦改称大夫,从六品有和安、成和、成安大夫;正七品有成全、保和、保安大夫。(5) 袁世凯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所定文官官秩,自第四至第六秩为上大夫(简任)、中大夫(简任或荐任)、少大夫(荐任),另有加秩同上大夫、同少大夫,秩与本官同。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六月, 袁死后废除。

大夫

文臣寄禄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金紫光禄大夫十七阶之通称。《邵氏闻见录》卷8:“(王文康公)孙慎言、慎行、慎术,俱列大夫,皆贤。”《宋史·黄师雍传》:“(嵩之)遂得守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学士致仕。议者曰:‘大夫,官也;观文,职也。’”《清明集》卷3《归并黄知府三位子户》:“黄知府以朝奉大夫知筠州,……有黄知府大夫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