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夜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夜雪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秋思 下一篇:即事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描写夜雪厚重压断青竹的诗,表达了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 情。此诗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编入伤感诗。起句着重写感觉。一个“冷”字, 暗示夜雪之大,加重严寒,方能感知被子、枕头寒冷;而“讶”字,则写出了初睡时浑然不 觉,忽然醒来,才感到“衾冷”而寒气袭人的情状,用字精准。次句写视觉。一个“明”字, 写积雪的反光映得窗户光亮,更显得雪下得大、积得深。上二句全用侧写,句句写人, 处处点题。三、四句仍用侧写,变换角度,转写听觉。窗外传来积雪压断竹枝之声,可 知雪下得猛,其势有增无已。“折竹”的细节描写,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时闻”二字, 不仅衬托出冬夜的寂静,亦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岂不是更见出诗人谪居的孤独寂 寞么?此诗抒写诗人独特的感受,感情真挚,别具一格,含蓄蕴藉,韵味悠长。且用语 淡雅,不假雕饰,诗境平易,熨帖浑成,正见出它固有的风格。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 yè xuě 》 
    《 夜 雪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yǐ yà qīn zhěn lěnɡ , fù jiàn chuānɡ hu mínɡ 。 
    已 讶 衾 枕 冷 , 复 见 窗 户 明 。 
    yè shēn zhī xuě zhònɡ , shí wén zhé zhú shēnɡ 。 
    夜 深 知 雪 重 , 时 闻 折 竹 声 。 
  •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已讶衾枕冷,已惊讶雪夜被枕的寒冷,

    复见窗户明。又看见窗户积雪的光明。
     
    夜深知雪重,夜深知道大雪积压厚重,
     
    时闻折竹声。不时听到青竹折断之声。
  • ①讶:惊讶。衾:大被。《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 不犹。”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所写,是吟咏夜雪的。诗人先从自己的感觉写起: “已讶衾枕冷”,这是写在被窝中的感觉,“讶”作惊异解,这表明诗人对天气有如此之冷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没有精神上的准备,所以对室外已经下雪还浑然不知,首句既写主观的感觉,也写了客观的天气变化,这便为下文进一步描写雪重作了铺垫,开首“已”字这一副词的运用,也在语气上增强了这种作用。第二句“复见窗户明”,以“复见”来承接“已讶”,不仅在句势上造成一种连贯的作用,也说明了诗人在感觉与动作上与上文的连贯,由于是夜里,再加上雪落无声,诗人没有感觉到天气的骤变,待到他觉察到时,才举头向窗外望去,只见窗户被雪映得明亮有光。此刻是夜深之时,而窗户却有亮光,说明这雪下得是非常大的。窗上的光亮,也照应了前文的“冷”。
     
    第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在句意上的顺序是颠倒的,应当是先闻折竹声,而后才做出判断知是夜深雪重,但作者为了突出此时雪重的效果,而有意识地调整了词序。这里诗人抓住这一很有特征的细节,即“折竹声”,突出了听觉效果。在静夜之中,时闻噼叭作响的声响,不仅表明雪正在加重的趋势,还表明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形。
     
     这首诗歌在构思写法上颇具特点,诗人先写被窝内的感觉,次写窗上之所见,再写房外之所闻,即先写触觉,次写视觉,再写听觉,而后才自然地得出深夜雪重的结论。自然天成,平易熨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夜雪情景,以侧面来表现,获得了更佳的阅读效果。
     
  • 这是一首描写深夜大雪的小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寒冬之夜,已经入 眠的诗人突然被惊醒,他立刻感到凉气逼人;回眸望去,窗前一片光明。是 天亮了吗?不,那冰冷的衾枕和窗外的白色分明提醒他: 下雪了。你听,那 不时传来的声响,不正是大雪压断嫩竹的声音吗?
     
    短短四句,淡淡叙来,读着似乎是听作者话家常。细细回味,可以发 现,诗人并未对这场大雪作过多的描述,而是侧重对自我感觉变化的体察, 整首诗正是记录了这个体察的过程。先是感到寒意,然后看见白色,又听到 折竹之声,才知雪意已深。诗人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细微的感觉过程,五 官并使,紧扣诗题,生动之处,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作虽短,却很有回味,三、四两句,通过竹子被压断的描写来反衬风 雪的猛烈,不仅与前两句相呼应,而且点出了夜雪下的时间已经很长,不露 痕迹地道出屋内之人深觉寒冷的心情。诗歌造成了一种寒意侵人的气氛,这 与作者在江州的处境和心绪不无关系,黑暗的冬夜,厚厚的积雪,摧残着嫩 竹的生命,也许象征着作者的政治前途,因此,作者对寒冷的感受要远远胜 于他人。



历代诗词精品之《夜雪》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夜雪

 

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对似枯禅。忽惊夜半寒浸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这是一首即兴偶成之作。它维妙维肖地刻划出诗人在雪夜的感受和夜雪的神情。首二句写的是一个充满温馨气氛的小房间,房间里充满薰香的气息,空中弥散着袅袅有如篆书的香烟。房间里坐着一个不眠的人,他对着一盏灯,拥裘而坐,仿佛在练功。“似枯禅”,当然不是真的进入禅定,而是那姿态表情象煞。诗人没有交待这是个什么房间,也没有交待他干什么——因为这对于“夜雪”主题无关紧要。你可以想象这是一间书屋,屋中人焚香夜坐,是雪夜用功,或者是“雪夜读禁书”,总之他神情专注,心无旁鹜,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忘记了冬夜的严寒。
 这两句首先刻划出一种忘情的境界,对突出下两句“忽惊”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屋中人先就对天气很在乎,也便没有后来的惊奇感了。“夜雪”在这一点上和春雨一样,是随风潜入夜,渐积而无声。所以诗中主人公很久都没有发觉天降大雪。直到夜半雪积甚多,气温骤降,令人不可禁当。他这才猛地打了个寒噤,觉得有点不对。推窗一看,对面的山峰白得耀眼,而门前的溪水已没有流水的声音。“忽惊夜半寒浸骨,流水无声山皓然”二句之妙,在于写出雪夜的真切感受。“忽惊”云云,见得夜雪之来,神不知鬼不觉。“夜半”是一夜中气温最低的时候,积雪大都发生在半夜后,所以也才有“寒浸骨之感。“流水无声山皓然”写出一个新鲜的发现,可见入夜以前门前溪流有声,而对面的山头无雪,所以才叫诗人惊讶,“无声”二字不仅暗示出溪冻断流,而且也酷肖夜雪和雪夜静穆的神韵。
 唐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有“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的名句,与此诗末二句异曲同工。故沈德潜评此诗云:“不明点雪,读末句神于赋雪矣。左司(韦应物)‘门对寒流’之后复见此诗。”(《国朝诗别裁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