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外分泌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又称有管腺。动物体内直接将分泌物释放到上皮表面或导管的腺。腺体主要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细胞合成和释放分泌物,导管与分泌部相连,将分泌物送入器官腔中或体表。可按几种标准分类,故对某个腺而言,它可分属于不同类别。仅一个细胞构成的腺称单细胞腺,多个细胞组成者称多细胞腺;依导管有无分枝称单腺和复腺;按分泌部形态分为管状腺、泡状腺、管泡状腺等。有些外分泌腺是单独存在的器官,有些附属于某种器官,或散于上皮之中。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又叫有管腺,系分泌腺的一大类。此腺体所分泌的液体物质经过管道流入体腔或达体表。人体外分泌腺很多,如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胃腺、肠腺、胰腺、汗腺等。有单细胞腺,亦有多细胞腺,腺细胞多为立方上皮细胞。外分泌腺的分泌液对人体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腺体发生病变可引起相应的疾病。 外分泌腺见“腺”。 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指分布于人体一定部位有导管的腺体,故又称有管腺。其分泌物借导管输送到体表或体腔。外分泌腺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分散于被复上皮细胞之间,如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内的杯状细胞,它分泌的腺液排到器官表面,具有保护作用。多细胞腺又可分为腺区和腺体。由单细胞集结占据一定区域的多细胞腺称腺区,如胃腺,它分泌的腺液含有消化酶,具有消化食物和杀菌等作用。腺区的细胞大量增殖以致使器官表面不能容纳,而移入器官深部或穿出器官壁以形成腺器官,这种多细胞腺称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胰腺和肝脏等。腺体分泌的腺液通过导管排到器官表面,以完成有关的生理功能。 ☚ 内分泌 内分泌腺 ☛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亦称有管腺。其分泌物由导管输送至身体表面或体内的管腔囊中。有的仅为一个细胞构成,称单细胞腺,如杯状细胞;但多数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称多细胞腺,如汗腺。多细胞腺分导管部和分泌部。根据分泌部的形态,可将其分为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根据分泌的性质,又可分为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 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也称有管腺,主要由腺上皮构成的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的细胞合成和释放分泌物。导管与分泌部通连,将分泌物排到器官腔或身体表面。有些腺的导管细胞也有分泌或吸收作用。许多外分泌腺为小腺,附属于器官内,如消化管道、呼吸管道、泌尿和生殖管道和皮肤中的腺。有些是较大的腺,为单独存在的器官,如肝、胰、唾液腺、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前庭大腺和前庭小腺等 有些器官粘膜上皮中有散在的分泌粘液的杯形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大多都分泌粘液,也属外分泌腺。汗腺和肾排出代谢产物,睾丸产生精子,也常列为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分泌物的性质不一,有蛋白质、肽、糖、脂类、无机盐和水分等。这些物质排出后大多起特定的作用。分泌物的合成和释放有的受自主神经的调节,有的受激素的调节,有的同时受二者调节。 图1 杯形细胞超微结构 1.粘原颗粒 2.微绒毛 3.粘原颗粒 4.粗面内质网 5.高尔基复合体 6.线粒体 7.细胞核 8.基板 (2)按导管是否分支和分泌部的形状: 按导管是否分支可分单腺和复腺。单腺的导管不分支(图2),又按分泌部形状分为: ❶单管状腺:腺呈直管状,设有导管,小肠和大肠的肠腺(也称Lie-berkühn隐窝)属于此类; ❷单曲管状腺: 分泌部为长而盘曲的管,导管直而长,汗腺和耵聍腺属于此类; ❸单分支管状腺: 分泌部为管状并分支,末端常弯曲,有的无导管,如胃腺和子宫腺;有的有短导管,如口腔的一些小腺、舌腺、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❹单泡状腺: 分泌部呈圆形或长圆形,导管不分支,哺乳类和人无此种腺,如分泌部有分支,或有多个腺泡通入一个导管,称单分支泡状腺,如皮脂腺和眼睑的睑板腺。 图2 各种外分泌腺模式图 1.单管状腺 2.单泡状腺 3.单管泡状腺 4.单分支管状腺 5.单分支管泡状腺 6.单分支泡状腺 7.复管状腺 8.复泡状腺 9.复管泡状腺 复腺的导管有分支(图2),根据分泌部的形状分三种: ❶复管状腺: 分泌部为弯曲的管并常分支,口腔的一些纯粘液腺、贲门腺、十二指肠腺的一部分、尿道球腺和肾小管属于此类; 睾丸也可列入此类; ❷复泡状腺: 分泌部呈圆形或长圆形,因以长圆形的较多见,故应称复管泡状腺,唾腺、胰腺和呼吸道的腺属于此类; ❸复囊状腺:分泌部为较大的圆形并有大腔,泪腺、乳腺和前列腺属于此类; 因分泌部呈长圆形的较多见,故有人将这些腺列为复管泡状腺;这些腺常不汇成一个总导管,而由多个导管导出。 (3)按腺合成的分泌物性质:分粘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这个分类只适用于一部分腺。 ❶浆液腺: 分泌部呈圆形和长圆形,腔小,由浆液性细胞组成,称浆液性腺泡。细胞多呈锥形,于HE染色时,胞质显嗜碱性,基底部着色更深。胞核圆或长圆,位于细胞近基部,着色较浅,常见较清楚的核仁。细胞顶部常见许多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显嗜酸性,特殊染色时易见。电镜下见细胞基部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多,散在于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位于核上方。分泌颗粒密度不一,有膜包裹。细胞合成分泌蛋白,呈现明显的分泌周期。细胞摄取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多肽; 再输送到高尔基复合体,加工浓缩成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脱离高尔基复合体,移到细胞顶部。细胞释放分泌物时,分泌颗粒的膜与细胞游离面的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将内容物放出; ❷粘液腺: 分泌部呈管泡状,腔小而不规则,由一层锥体形粘液性细胞组成,称粘液性腺泡。普通染色时,因分泌物常被溶解,故胞质着色浅,有时呈泡沫状。用显示粘蛋白的特殊染色法(如Alcian蓝、粘蛋白胭脂红和PAS反应),能染出分泌物。细胞核扁小,着色深,位于细胞基底部,核仁不明显不易见。电镜下见胞质充满许多分泌颗粒,细胞器不发达。杯形细胞是一种典型的粘液性细胞,对它的构造和分泌物的合成所知较详。其他粘液性细胞分泌物的性质各有差别,但其构造和分泌过程与杯形细胞大致相同(参见“杯形细胞”条)。有些腺的分泌物性质介于粘液和浆液之间,细胞的构造也兼有浆液性和粘液性细胞的特点,称粘浆液性腺,有人将腮腺和颌下腺列为此类; ❸混合腺:这种腺有浆液性腺泡和粘液性腺泡,并常见由两种细胞共同组成的分泌部,称混合性腺泡(参见“唾液腺”条图)。这种腺泡的多数细胞是粘液性细胞,排成一层。浆液性细胞或位于粘液性细胞之间; 或几个细胞聚集一起,位于分泌部末端,呈半月形包围粘液性细胞,称新月。细胞的分泌物经细胞间分泌小管进入腔内。 (4)按光镜对腺细胞释放分泌方式的研究: 将腺分三类。 ❶局浆分泌:光镜的研究推想,分泌颗粒或分泌物经细胞膜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完整无损。电镜的研究证明,分泌颗粒移到细胞顶端,它的膜与细胞游离面的膜融合,形成开口,释放分泌物。这种释放方式是一种胞吐作用。大部分外分泌腺属于此类。有些腺细胞,不见形成分泌颗粒,推测它的分泌物是以分子形式透过细胞膜释放。 ❷顶浆分泌: 光镜研究推测,细胞内的分泌颗粒聚集在细胞顶部,连同顶部细胞质一同脱落释放。排出分泌物的细胞经短时的修复,再进入另一个分泌周期。乳腺、大汗腺和耵聍腺属于此类。电镜观察表明,分泌物释放时可能只损失小片细胞膜和围绕分泌颗粒的少许胞质,比光镜研究设想的损伤小得多。 ❸全浆分泌: 细胞生成许多分泌颗粒后死亡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皮脂腺和睑板腺属于此类。有人将睾丸释放精子也看作是一种全浆分泌。 外分泌腺的构造 小腺的构造简单,分布于器官的结缔组织中,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于腺的周围。大腺构造较复杂并各有特点,但基本构造相似。腺表面有结缔组织所成的被膜包被。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腺分成肉眼可见的叶,叶又被结缔组织分成更小的小叶。分隔叶和小叶的结缔组织称隔。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随结缔组织进入腺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成网围绕分泌部和导管。神经纤维分成细支,在腺细胞表面形成小结状末梢。大腺多有一主导管通到器官腔。主导管在叶间分支为叶间导管,叶间导管又在小叶间分成小叶间导管,小叶间导管在小叶内分成小叶内导管,有些腺的小叶内导管又分成闰管,小叶内导管或闰管与多个分泌部通连。各级导管的上皮不一,闰管为单层扁平或矮立方上皮,小叶内导管为立方上皮,小叶间导管为单层柱状上皮。叶间导管和主导管因通到不同的器官,其上皮不同,为单层柱状、假复层柱状、复层柱状或复层鳞状上皮。导管主要是排出分泌物,但已知有些腺的小导管也能合成分泌物,或能改变分泌物的性质和浓度。大导管周围有平滑肌和较厚的结缔组织,构成它的管壁。 ☚ 腺 结缔组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