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夔东十三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也称川东十三家,主要是夔州以东地区的反清武装力量的总称。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核心是原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坚持抗清达14年(1650~1664年)之久。1650年,由于南明王朝的排挤和牵制,农民军连遭挫折,李来亨奋战脱险,回到巴归,选定兴山、茅麓山为据点,建帅府于七连坪。这时,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等人也由黔东北回到川鄂边区。袁宗弟、郝摇旗分驻大昌、房县,刘体纯驻巴东陈家坝。刘体纯素骁勇,有方略,“颇以威信御众”,因此各路农民军将领共推他为首领,并愿听他节制,南明将领王光兴、谭宏、谭诣、谭文等人也来汇合,最终建立起以湖北兴山县茅麓山为中心、西到四川大巴山、巫山,东到湖北武当山、荆山,占有20余县,拥兵数万的抗清基地,即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抗清队伍由数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不断打击清军。十三家曾两次进攻重庆,以图从后牵制清军。桂王政权覆灭后,国内抗清力量唯有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康熙元年(1662年)9月,在历次围剿失败之后,清廷组织了规模最大的对夔东十三家的联合围剿,由李国英、董学礼、王一正等率四川、湖北、陕西三省兵力集中对十三家实行三面夹击,战事异常惨烈。十三家起义军多次反攻,企图突围,因力量过于悬殊,皆未成功。到康熙二年冬,夔东十三家的基地日益缩小,处境困难。12月,刘体纯、李来亨等率农民军浴血奋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终因寡不敌众,郝摇旗被俘不屈身亡,刘体纯在与清军苦战中力竭自杀,李来亨退守茅麓山九莲坪。1664年,清廷调动大军10万,包围李来亨部于茅麓山。8月,李来亨粮草尽绝,全家自焚,部众为清军全部杀戮。威名赫赫的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宣告失败。 夔东十三家即川东十三家,明末之际活动于川鄂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各部的总称。为了摆脱南明政权的控制,李自成的余部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袁宗弟等由西南退回川鄂山地,与当地农民军联合,坚持抗清。实有十余部,以沿用农民军习用名称,叫十三家。十余部中主要的十三家有:李来亨、郝摇旗、李本营、党守素、袁宗第、刘体纯、袁韬、武大、胡道明,姚玉州、王光兴、贺珍、谭文(谭诣、谭宏)等。他们推刘体纯、王光兴主持军务,边务农边练兵,常出奇兵打击清兵。在清兵的围剿下,至康熙三年(1664年),多数首领都英勇牺牲,个别首领降清,余部转入川陕山区坚持斗争。 夔东十三家明末清初坚守川鄂边区山地的农民起义军。又称川东十三家。明末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李自成余部李来亨、郝摇旗 (永忠)、刘体纯、袁宗第、贺珍等先后退回川鄂山地,联合谭文、谭诣、谭宏、胡明道、姚玉麟、王光兴、王有进、张显等当地抗清义军,以巫县 (今巫山县)、兴安县(今陕西安康市)、房县、竹山县 (今均属湖北) 一带山区为根据地,拥立明宗室韩王朱亶塉,坚持抗清,年号定武。实有16营,沿袭农民起义军习用名称,叫 “十三家”。清顺治十八年 (1661年),在明桂王政权灭亡后,清朝遂调集川、陕、湖广3省10万军队予以全力镇压。康熙二年至三年(1663年~1664年),王光兴、谭宏、谭诣等人投降,以李来亨为首的其余将领则都战斗到底,壮烈牺牲。余部退入川陕间深山,坚持斗争。 夔东十三家即川东十三家,明末之际活动于川鄂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各部的总称。为了摆脱南明政权的控制,李自成的余部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等由西南退回川鄂山地,与当地农民军联合,坚持抗清。实有10余部,以沿用农民军习用名称,叫13家。10余部中主要的13家有:李来亨、郝摇旗、李本营、党守素、袁宗第、刘体纯、袁韬、武大、胡道明、姚玉州、王光兴、贺珍、谭文(谭诣、谭宏)等。他们推刘体纯、王光兴主持军务,边务农边练兵,常出奇兵打击清兵。在清兵的围剿下,至康熙三年(1664年),多数首领都英勇牺牲,个别首领降清,余部转入川陕山区坚持斗争。 夔东十三家即川东十三家。李自成余部荆襄十三家与南明联合后,抗清形势迅速好转。但南明政权害怕农民军威肋自身的安全,故对农民军进行了改编。由于南明政权的排挤和牵制,农民军连遭挫折,先后进入巴东的巫山山区。其时,李锦已病死,高一功已牺牲,农民军由李锦义子李来亨和刘体纯率领,以巫、兴、房、竹一带为根据地,联合各部组成川东十三家,拥立明韩王朱亶塉,年号定武,坚持抗清。桂王政权覆亡后,清康熙元年(1662),集中兵力围剿川东十三家,袁宗第战死。康熙三年,李来亨兵败自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