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帔pèi披肩。李贺《牡丹种曲》:“归霞帔拖蜀帐香,嫣红落粉罢承恩。” 帔读音p·i(-),为i韵目,属i—er韵部。攀糜切,平,支韵。 上一条: 𤿐 下一条: 狓 帔读音p·ei(ˋ),为ei韵目,属i—ei—ui韵部。披义切,去,寘韵。 上一条: 茷 下一条: 辔 帔pěi同“披”。披。例:把衣服~在肩上而不穿。 ![]() ![]() 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妇女用的帔上绣着各种花纹,大领对襟:凤冠霞~。 帔pèi古代妇女的披肩:凤冠霞帔。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裝 > 帔 帔 pī 古代戲曲服装。長領,對襟,水袖,左右胯下開叉。有男、女之分,男帔長及足,女帔長及膝。滿身繡花,有紅、黄、藍、黑、紫等色。爲戲曲中帝王、文官之便服,亦用作富紳之常服。若脚色爲夫婦,多穿花色相配之帔,稱“對帔”。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帔 帔 pèi 披肩。《釋名·釋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南史·任昉傳》:“西華(任昉之子)冬月著葛帔練裙。”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三:“帔,又《實録》曰:三代無帔説;秦有披帛,以㡘帛爲之;漢即以羅;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開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是披帛始於秦,帔始於晉矣。今代帔有二等,霞帔非恩賜不得服,爲婦人之命服;而直帔通用於民閒也。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帔帛,出適披帔子,以别出處之義,今仕族亦有循用者。” 帔*peiE0FA 裙子 裙子裙(裙裾;裙襕;短~;罗~;百折~) 帔 鸾翼 ☚ 裙子 各种裙 ☛ 披肩 披肩比肩 ☚ 各种服饰 马饰 ☛ 帔pèi❶本称“裙”。披肩。汉扬雄《方言》卷四:“裙,陈魏之间谓之帔。”汉史游《急就篇》“裙”唐颜师古注:“一名帔。”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南朝梁简文帝《倡妇怨情诗》:“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北周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 帔pī戏曲传统服装。剧中古代帝王、将相、官员、豪绅及其眷属在非正式场合穿用的服装。大领对襟,有水袖,满绣团花寿字或龙、鹤、鹿、花卉等。颜色分红、蓝、黄、黑、绛、紫、粉红、天青等。后妃、贵妇着女帔,绣花卉,长仅及膝,色彩较男帔为鲜艳。男帔长及足,女帔长及膝。帔主要分为团龙帔、团凤帔、团龙凤帔、团花帔、花帔和观音帔等。见267页“帔pèi”。 帔 帔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豪绅的便服。长领、对襟、大袖(有水袖),左右胯下开衩,全身绣团花、团寿、龙凤、鹿鹤等。颜色有黄、红、蓝、黑、紫等色,黄帔上绣龙凤团花,为帝王、皇后、太后的便服,红帔多为官宦、豪门的婚服,其余则为家居的豪绅、官吏的常服。女帔,长仅至膝,如表现有夫妻关系时,花色应与男帔相配。另有观音专用的白色绣绿竹、黑竹的“观音帔”。 ☚ 褶子 箭衣 ☛ 帔pèi ❶(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short embroidered cape (worn over a woman's shoulders) 帔以缣帛或其他织物披于肩背临时御寒之物,类今之披肩,始于秦。初称“披帛”,后乃有“帔”之名。 帔pèi
△帔pèi8画 巾部 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一种衣饰: 凤冠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