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复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复苏fùsū

生物体或器官、组织等在机能极度减退后重又恢复机能
 △ 草木~。

复苏fùsū

【释义】
动植物从生理机能极其缓慢状态中恢复到正常的生命活动。比喻经济从衰退走向正常。

【色彩】
中性。

【近义】
复生︱苏醒。

【反义】
衰退︱死亡。

【扩词】
慢慢复苏︱逐渐复苏︱复苏的大地。

【造句】
 ❍ 春天到来了,万物~了。
 ❍ 金融危机过去了,东南亚的经济全面~。
 ❍ 春风阵阵,~的大地变得愈来愈美丽。

复苏fùsū

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比喻被压抑以至窒息的事物又恢复生气;使复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友爱与关心复苏了她的灵魂。
注意 ☞ “复苏”还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继萧条之后的一个阶段,如“经济复苏”。

复苏fù sūоживлéние;возрождéние;подъём конъюнктýры

复苏

苏醒,恢复知觉。《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矢中琼髀,死而~。”

恢复1

恢复1

复(复回;复还;~苏;兴复;回复;迁复;循复) 完(完复) 还(~原;还复;~俗;~原反本)
恢复原来形状:还形 仍旧 恢复原状
恢复本来面目:迁复 息鲸补劓 补劓息鲸
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正本溯源
恢复平常状态:平复(事态~)
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缓(~气;~神)
消除怒气,恢复常态:废然而返 废然而反
恢复纯朴的本性:复本
恢复生机:复苏 复阳 昭苏
恢复平静:平复 凯复
平定乱局,恢复安定:戡乱返治
恢复旧的,就像当初一样:复旧如初 复旧如新
永远不能恢复:万劫不复
(变成原来的样子:恢复)

另见:样子 变化 改变2

☚ 恢复1   复原 ☛

苏醒

苏醒

苏(苏活;苏生;苏省;苏息;苏兴;复苏;昭苏;翻苏) 苏(苏生;复苏) 还省 还性 过来 还醒 复醒 缓过气来
由睡眠或昏迷而苏醒:醒觉
从昏迷或麻醉中恢复正常:
神志恢复正常:惺 清醒
(从昏迷或沉睡中醒过来:苏醒)

☚ 昏乱   记忆 ☛

复苏fù sū

苏醒,回生。《南史·姚察传》:“将别之际,绝而~~。”

复苏

复苏fusu

参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 萧条   高涨 ☛

复苏

见“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复苏

为了挽救病人生命所采取的各种医疗措施。当发生麻醉意外,心脏猝死、新生儿窒息、严重创伤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首要的任务是争取时间抢救生命。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所采用的关键紧急措施。重建循环及呼吸,可避免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时间过长遭受严重损害。在复苏后还须对脑、心、肾、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进行缜密的观察和必要的处理。

复苏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继萧条之后的一个阶段。复苏阶段的特点是: 生产得到恢复,固定资本大量更新,就业人数增多,市场逐渐活跃,物价开始上涨,企业利润增加,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日益扩大。当社会生产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转入高涨阶段。
【参】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复苏

复苏

复苏又称复活,是使某些已进入临床死亡期的患者恢复其全部生命活动的过程。研究生命与死亡之间转变的本质、复苏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称为复苏学。
机体进入临床死亡期时,呼吸和心跳虽然停止,但各器官组织细胞的代谢并未终止,器官或组织仍保持着一定的生命活动,如毛发依然生长,白细胞还保持着吞噬功能,许多细胞(如血管内皮、神经胶质和上皮细胞等)还能分裂增生,脑细胞仍具有生命活动,等等。这是有可能复苏的病理生理依据。在临床死亡期,如能及时采取复苏措施,设法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以保证大脑的血氧供应,就有可能使患者复活。处于临床死亡期的患者能否复活,取决于引起临床死亡的原因和此期持续的长短。生命重要器官未发生严重损害,其功能和代谢又未耗竭的急死患者(如窒息、溺死、电击等),复苏是可能的。凡生命重要器官已受到严重损害,其功能和代谢已耗竭,则不易复苏。另外,无论何种致死原因,如濒死期和临床死亡时间过长,并已出现大脑死亡(参见“死亡”),则不能复苏。
心脏功能的恢复 心脏功能能否恢复是决定复苏成败的首要关键。心脏功能的恢复常要经历包括心脏按压(或人工心肺)、自动心跳和心“泵”血功能的恢复三个阶段。
心脏按压 在自动心跳未恢复之前,为避免大脑长时间的缺血和缺氧,在行人工呼吸的同时,必须立即进行胸内或胸外心脏按压,把血液有节律地从心脏挤压出去,以维持各重要器官尤其大脑的最低供血量。一般如能使动脉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约为正常的50%),就能基本满足脑血流量的最低需要。
心脏按压所产生的血压与正常的血压不同。当按压心脏时,由于血液从心脏被挤入大动脉,血压迅速上升,但当不按压心脏时(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期),由于大动脉丧失了回缩力和外周阻力低下,血压很快下降。故不论是胸内或胸外心脏按压,血流量、舒张压和平均血压均低于正常。由于心脏按压下的心输出量仅为正常心输出量的25~50%,因此,要提高心输出量,应适当增加按压频率。但按压过快,又会影响心脏的充盈和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故按压频率必须适当,通常胸外按压以每分钟70~100次而胸内按压以40~60次为宜。同时须加用血管收缩药。
自动心跳恢复 在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自动心跳,也可能不出现。心室颤动,会妨碍有效心跳的恢复; 如出现时应及时用电或(和)药物来除颤。此外,同时给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心内注射利多卡因或钙盐等,可提高室颤阈,降低心肌的兴奋性或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都有利于心室的除颤。
至于心脏停缩的复苏,如原先心脏比较健康或诱发心脏停缩的原因瞬间即逝,有时只须叩击胸部,即可使之自动恢复心跳; 否则,应尽快应用起搏器。另外,还可向心内注射心肌兴奋剂如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等。但在心肌严重损害或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上述方法未必有效。
心室无效收缩多发生于慢性疾病的末期或有心肌严重损害时。对此,多用心内注射正性肌力的药物如异丙基肾上腺素或(和)肾上腺素。但在心跳停止前,参与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各种成分如收缩蛋白,调节蛋白和电解质等往往已发生严重破坏或紊乱,而细胞受体对药物也已失去反应,故目前对此种心脏停搏的复苏很少获得成功。
不论应用何种药物或采取什么途径(心内、肌内或静脉内)给药,在心脏未恢复自动跳动之前,只有在继续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纠正酸中毒等的情况下,治疗措施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心跳恢复时,心电图上往往首先出现QRS综合波,随后传导障碍减轻或消失,室性节律恢复,最后恢复有效收缩。在复苏后3~4分钟,随着自动呼吸的出现,心血管运动中枢的功能也逐渐恢复,因而心率随呼吸运动呈周期性变化。因心电活动不能反映心肌的有效收缩,故临床上判定心跳恢复的可靠指标是颈动脉或股动脉出现搏动。
心“泵”血功能恢复 在心跳恢复后,心肌收缩力和输出量仍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低水平。这可能是由于: 外周血管广泛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灌流压低使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冠状微循环障碍;高血钾和酸中毒以及心肌抑制因子(MDF)对心肌的抑制作用; 临床死亡期和心脏按压所造成的心肌酸中毒和机械性损害尚不能迅速恢复等。如果患者原有心功能障碍,则更易出现低输出量甚至心力衰竭和心跳再次停止。为了防止和纠正心脏的低输出量,除应及早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避免心脏按压对心脏的损害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其微循环。唯有这样,才能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冠状动脉开口处灌注压的高低和冠状血管阻力的大小,是决定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后一因素;但复苏后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则主要取决于前一因素。因此,提高动脉血压和冠状动脉的灌注压,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微循环的重要措施。
呼吸功能的恢复 心脏功能的恢复可以保证血液重新循环,而只有在呼吸功能恢复后,组织和器官才能得到氧的供应,CO2也得以排出。两者必须有机配合,才能使复苏成功。呼吸功能的恢复常须经历人工呼吸、自动呼吸和肺功能恢复三个阶段。
人工呼吸 为了保证向机体供应氧,在自动呼吸恢复之前,必须先行人工呼吸,即用人力或机械的方法把空气或氧送入肺脏。为了避免积存于心肺中的静脉血进入大脑而加重大脑的缺氧,在按压心脏之前,应先作几次人工呼吸,以使这部分血液首先进行气体交换。临床上常按ABCD的顺序进行复苏。A是指保持呼吸道畅通(airway),B为呼吸(breathing),C为心脏按压(cardiaccompression),D为具体治疗措施(definitive therapy,例如除颤,给氧,提升血压,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
根据氧合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的特点,人工呼吸必须使动脉血的氧分压维持在60mmHg以上,才能保证机体的必需供氧量。但如通气过度则可造成低碳酸血症和碱中毒,妨碍自动呼吸的恢复和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自动呼吸恢复 一般在心跳恢复后5~10分钟 (有时20~30分钟),由于延髓呼吸中枢血液供应的恢复,自动呼吸也常随之出现。自动呼吸的恢复,又可进一步改善循环和神经中枢的功能,故自动呼吸的出现是复苏成功的重要预兆。但有时由于延髓呼吸中枢缺血缺氧的时间过长,或者由于脑水肿、脑出血或药物的直接作用,自动呼吸常常延迟出现甚至不能恢复。后者提示复苏效果不良。为了促使自动呼吸及早恢复,除改善循环功能、提升血压和施行人工呼吸外,尚可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并给以兴奋呼吸的药物。但在复苏初期,由于神经中枢尚处于严重缺氧和功能低下的状态,呼吸兴奋药常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反可刺激神经细胞而诱发惊厥,加重缺氧,故此时以少用或不用为宜。
肺功能恢复 自动呼吸恢复后,肺功能未必能立即恢复。据统计,自动呼吸恢复之初,肺的每分通气量仅为正常的15%左右。其原因可能是:
❶气道阻塞和支气管痉挛;
❷肺淤血、水肿和吸入性肺炎;
❸肺血液灌流量不足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些因素所引起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如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最终将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或(和)高碳酸血症,使呼吸再度停止而致死亡。为了避免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除了及早改善肺循环,防止吸入性肺炎和呼吸道阻塞,以及防止因人工通气而造成的肺损害外,在自动呼吸恢复之初,不应立即停止人工呼吸或中断给氧。只有在呼吸活动完全恢复正常,才可停止人工呼吸,但仍应继续给氧10~12小时。如肺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尤其是肺内右-左分流量特别大时,即使继续给氧,也难防止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故如何恢复肺功能,系目前复苏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重要课题。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 自动呼吸和心跳恢复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大脑的代谢和功能往往未能立即得到恢复。这是因为:
❶在心脏按压时,因心输出量低下而发生的组织缺血、缺氧和CO2蓄积,使外周血管广泛扩张。此时尽管脑血管也呈扩张状态,但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大脑仍处于低灌流状态。
❷氧化磷酸化过程微弱,糖酵解占优势,三磷酸腺苷生成不足。
❸临床死亡期造成的微循环障碍未能迅速消除。因此,为了尽快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除应尽早恢复自动呼吸和有效心跳外,尚须给予缩血管药物以提升血压,从而达到保证大脑血流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大脑微循环和清除大脑中代谢产物的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规律是愈低级的部分愈早恢复:脊髓首先恢复功能,其次是延髓生命中枢(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再次为桥脑、中脑(包括瞳孔反射)和间脑功能,最后是大脑皮质功能和意识的恢复,患者常首先出现痛苦的表情和流泪。脑电活动的出现是中枢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一般在自动呼吸和角膜反射恢复之后,出现网状结构的电活动,然后出现皮质电活动。复苏后1~2天,皮质电活动渐趋正常。
影响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致死原因、中枢缺氧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致死原因本身已给中枢神经造成不可逆改变,则即使呼吸和循环功能及时恢复,或者用人工心肺装置使大脑得到血和氧的供应,也很难使中枢神经功能恢复。如果因中枢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引起大脑死亡,则也不能使之恢复。在低温环境下濒临死亡的人,中枢功能较易恢复。有人证明,在常温下复苏后,大脑中的三磷酸腺苷含量恢复正常需要90分钟,而在低温下,仅需30~60分钟。一般情况下,心脏停搏、大脑血流中断时间超过4~6分钟,则由于发生了大脑死亡,中枢功能就极难完全恢复。但如措施得力,尤其是对于在低温环境下濒临死亡的人,则虽然心脏停搏时间超过上述时限,中枢功能仍有恢复的可能。
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这对复苏能否成功极为重要。有时,在临终期由于缺氧和CO2的刺激而发生过度通气,或因大量输入碱性液体,可能暂时出现呼吸性或(和)代谢性碱中毒。但这时最常见的是代谢性酸中毒。在复苏早期,这种酸中毒不但不减轻,还常常继续加重。这是因为:
❶在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情况下,各组织器官仍处于供血供氧不足的状态,且常伴有严重的微循环障碍;
❷患者复苏后常有剧烈挣扎和抽搐的反复发作;
❸机体的酸碱平衡缓冲调节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甚至几乎完全丧失。有人发现,大脑复苏后有机酸含量较临床死亡期开始时高20~30倍。这将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以及各种复苏药物的效能,故酸中毒常为复苏失败的重要原因,应及早予以纠正,而且必须和充分通气、改善循环功能结合起来。因为当通气不足或(和)循环不良时,输入碳酸氢钠后所产生的CO2就不易排出,反可加重酸中毒,抑制心脏和呼吸功能。
复苏过程中常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如果复苏过程中大量用脱水剂、利尿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致排钾增多,而患者又不能摄入钾,则可出现低钾血症;如果患者伴有严重酸中毒,大量组织破坏,剧烈挣扎和反复抽搐,在治疗中应用肾上腺素(促使糖原分解,释放钾),加之肾脏排泄障碍,则发生高钾血症。无论是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均须及早纠正,否则将严重影响复苏效果。
复苏合并症 心跳和呼吸功能恢复,并不表示复苏完全成功。由于合并症的发生,常可使复苏失败,或遗留严重后遗症。最常见的合并症有以下几种。
心血管功能低下 主要是心输出量减少、低血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于原先心肺功能不良、心脏停搏时间过长或复苏过晚等情况。
复苏过程中发生低输出量和低血压的原因是:
❶心脏本身射血功能低,多见于心肌梗死、其他严重心脏病、重度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❷心脏停搏后,缺氧和酸中毒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致使血液淤积于外周小血管中,因而回心血量减少;
❸缺氧、酸中毒或脑水肿等导致血管运动中枢功能障碍。如不迅速改善心输出量和血压偏低状态,患者多在复苏后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复苏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是: 复苏过程中未能及时纠正缺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以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尤其在复苏前心肌已有病变或因心脏按压而造成心肌损伤时,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参见“心力衰竭”)。
呼吸功能不全 在复苏过程中或复苏后引起呼吸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是呼吸道阻塞和肺继发性病变。
呼吸道阻塞,除了溺水时因泥沙或水藻等直接阻塞外,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本身的分泌物以及呕吐物引起的阻塞。这是因为:
❶病人长时间处于昏迷或(和)呼吸停止状态,不能将分泌物咯出:
❷某些胸部损害和(或)肺部疾患使患者不易将痰咯出,加之此时由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减弱,不易将分泌物排出;
❸胃内压升高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可致呕吐物阻塞呼吸道,患者死前进餐、心脏按压部位不当以及人工呼吸时气体过多地进入胃内,都可导致胃内压升高;
❹由于患者呼吸道粘膜损伤和防御抵抗力降低,加之呼吸道内又有分泌物(尤其是在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时),或(和)呕吐物的滞留,呼吸道就极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引起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和支气管痉挛。患者可因呼吸道阻塞,窒息而死亡。
肺继发性病变常有肺水肿、肺不张、感染和氧中毒等。
复苏过程中发生肺水肿的原因主要有:
❶左心室衰竭、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疾患以及输液过多过快等使肺血量增加、肺毛细血管扩张和内压增高,液体外渗;
❷复苏过程中长时间的肺脏低灌流和缺氧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❸呕吐物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或(和)吸入性肺炎。肺水肿、吸入性肺炎一旦发生,即可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复苏的效果,甚至再次死亡。
复苏过程中发生肺不张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因支气管阻塞、肺泡内残余气体被吸收,从而出现吸收性肺不张; 二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强,发生所谓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性肺不张。肺不张既可降低肺泡的通气功能,又可引起肺通气和血流的比例失调,使肺内功能性右-左分流增加,从而导致换气功能障碍。
此外,在复苏过程中,长时间施行人工呼吸,尤其是吸入高浓度的氧,可引起严重的继发性肺脏损伤,主要表现为淤血、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血管内凝血等。这可能与氧中毒、吸入湿化不足气体的直接损害,继发性感染和肺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脑功能障碍 主要由脑损害和脑水肿引起。
脑损害是指复苏后发生的脑实质萎缩,神经细胞减少,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在大脑皮质、海马和小脑最为明显。脑损害常见于临床死亡和复苏早期,由于缺氧和代谢不全产物的毒性作用、大脑微循环障碍、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水肿的机械压迫等所引起。另外,复苏后并发运动兴奋和抽搐,由于耗氧量增加和代谢产物的蓄积,也是加重脑损害的因素。
较严重的脑损害,其临床表现一般经历三个时期:
❶昏迷期: 由于大脑皮质广泛受抑制,患者意识丧失,某些重要反射减弱或消失,血压、呼吸和体温变动较大,有些患者于数小时或数日内因脑干生命中枢麻痹而死亡; 有些经昏迷数日或数周后,进入去皮质状态期。
❷去皮质状态期: 由于皮质下中枢受害较轻,机能逐渐恢复,而皮质仍处于抑制状态,故患者虽然恢复了角膜、瞳孔和咳嗽反射,但仍处于无意识状态——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由于皮质对皮质下中枢失去控制,故肌张力增高,各种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有时也可出现偏瘫或四肢瘫。一部分病人可因继发感染或营养不良而死亡,一部分病人则转入痴呆期。
❸痴呆和恢复期: 经过数周或数月的去皮质状态期后,大脑皮质残存的细胞逐渐恢复功能,意识和智力活动也相继出现。再经过大脑细胞的代偿,部分病人的智力可逐渐改善; 而有些病人则遗留永久性遗忘、痴呆、综合能力丧失、不能再学习,以及皮质性失明、失语、失听和锥体外性瘫痪等征象。
脑水肿一般在复苏后1~2天发展到高峰,5~7天后逐渐消失。但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长时期存在或反复发作(参见“脑水肿”)。
复苏后的脑水肿,特别容易造成大脑的实质损害。这是因为在死亡和复苏的过程中,大脑处于低灌流和酸中毒状态,脑细胞的耐受性极差,如再发生脑水肿,则可因脑血管受压和脑血流受阻而迅速加重脑细胞的缺氧和酸中毒,还可因颅内压升高而使脑实质受压,结果可引起脑细胞的变性坏死。一旦发生脑细胞坏死,则在脑水肿消失后常遗留各种相应的后遗症,有的患者可由于颅内高压而发生脑疝,从而导致复苏后死亡。
肾功能衰竭 肾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较大,故在一般情况下,肾功能多随复苏后供血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些患者由于肾脏原先有严重病变,或者因在复苏前或复苏过程中,肾脏低灌流状态持续过久,则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参见“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可引起代谢产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进一步蓄积以及酸碱平衡和水盐代谢的紊乱,从而又加重呼吸、循环和大脑的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有的患者甚至在复苏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 生物学死亡   遗传性疾病 ☛

复苏

复苏

对危重病人抢救性质的医疗措施都可称之为复苏,即广义的复苏。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抢救措施称心肺复苏(CPR),为狭义的复苏。临床上惯称的“复苏”,一般指后者而言。麻醉意外、新生儿窒息是麻醉工作者临床上直接接触的复苏工作。然而复苏不只限于临床,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心脏猝死、淹溺、电击、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时现场复苏工作的及时有效具有起死回生的重要意义。
遇有呼吸心跳停止的紧急情况,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复苏技术,迅速地进行抢救。对心搏骤停病人须尽快地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以恢复病人的心跳和呼吸,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神智和体力达到能参加工作的程度。
心搏骤停的原因很多,可分为二大类:
❶心源性:因心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心瓣膜病等)所致。
❷非心源性:由于意外事件如电击、溺水、大出血、麻醉意外、药物中毒等所致。从病理生理角度来分析,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输出量降低、心功能减退、冠状动脉灌流量下降及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心搏骤停(见表1)。


表1 心跳停止的四个环节


不论原因如何,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均相同,凡病人神志突然消失,大动脉(颈或股动脉)摸不到搏动,瞳孔散大,心音消失,呼吸停止,诊断即可成立,复苏措施应立即开始。
心搏骤停的类型有:
❶心跳完全停止:心脏处于静止状态,心电图示一平线。
❷心室纤颤(室颤):心室纤维呈不规则蠕动,但无排血。
❸心电机械分离: 心电图有综合波,但并无足够的心肌收缩,心肌无排血功能。三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相同,其复苏处理也基本相同(室颤病人需行电除颤术)。
复苏处理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复苏处理或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后期复苏处理(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复苏后处理(Post-resucitative Support,PRS)。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不能截然划分。初期复苏处理包括现场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以及复苏用药和电击除颤。后期复苏处理包括应用维持呼吸和循环的各种器械,监测心电图,诊断及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供复苏用药之用并保持病人情况稳定。复苏后处理包括脑复苏的特殊措施和以恢复神志为重点的重病监测治疗。国际上常以英文字母A~I分别代表三个阶段复苏的9个步骤,可使急救者易于遵循而不致遗忘重要抢救措施。即A (Airway呼吸道通畅),B (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人工循环),D (Drugs药物治疗),E (ECG心电图监测),F (Fibrillation treatment室颤的处理),G (Gauge病情估计),H (Human mentation恢复病人意识即脑复苏),I(Intensive care重症监测治疗)。其中ABC三项即初期复苏处理,D~I六项是心脏复跳后处理和复苏后处理,对临床工作者有指导意义。
关于人脑能耐受心跳停止时间的时限,本世纪五十年代Stephenson曾对1200例心跳停止复苏成功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4%是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抢救的,仅6%的病例开始抢救时间超过4分钟,但均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统计学上肯定人脑能耐受完全缺血缺氧的时限是4分钟。然而4分钟这一概念只是提示我们要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心跳停止时间越长,复苏的难度越大,但对心跳停止超过4分钟的病人,仍应积极抢救,不可轻易放弃。据统计,能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初期复苏处理,8分钟内进行后期复苏处理,病人的存活率可达43%。初期及后期复苏处理开始越晚,存活率越低(表2)。
心搏骤停病人的病情非常紧急,为了保证复苏措施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以提高复苏成功率,必须建立完善的复


表2 心搏骤停病人存活率与开始初期与后期复苏处理的时间关系

开始初期复苏(min)开始后期复苏(min)存活率(%)
<4
<4
8~12
8~12
12
<8
16
<16
>16
>16
43
10
6
0
0
苏组织(包括医院内的复苏组织和社会复苏组织)。医院内急诊室应有完善的复苏设备,包括急救用药、心电图、除颤器等以及能随时进行初期及后期复苏的值班人员。全院组织成立复苏小组,包括内、外、麻醉科医师,病室护士及行政人员,应24小时值班,对医院内任何病区发生心搏骤停而需要抢救者,可在数十秒内应召而赶至病区进行复苏处理,并在病情稍稳定后转至重病监测治疗病房。城市应有急救中心,与每一区的急救站和医院建立密切联系。急救中心有完备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救护车、医疗直升飞机),当急救中心接到电话、无线电话或电传,可指令或运送病员到达就近医院。急救中心有专职人员值班,救护车及直升飞机内有初期复苏及后期复苏处理的各种设备及救护人员。
☚ 高压舱内麻醉   心肺复苏 ☛
复苏

复苏Recovery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继萧条之后,生产开始脱离最低水平,恢复重新增长的一个阶段。在萧条阶段,由于资本家缩减生产和降低积压库存,使商品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逐渐趋于平衡。随着市场情况的慢慢好转,资本家便开始恢复生产和更新固定资本。固定资本的逐步更新引起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求的逐步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生产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使萧条阶段逐步转入复苏阶段。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市场日趋活跃,信用不断扩大,物价上涨,利润增加,资本周转加快,就业人数增多,生产逐渐恢复到原有的规模。当生产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告结束,而进入高涨阶段。

☚ 萧条   高涨 ☛

复苏

rally

复苏

come back to life or consciousness;resuscitate;resurgence;revival;recovery
经济~economic recovery/死而~ resurrection after deat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