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子与墙子河墙子和墙子河是修建的一种特殊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0)春开工,挑挖壕沟,以土作墙。开设11个门,按道路、河道而辟,没有名字。在东、东南、南面,多是借用明万历年间汪应蛟所开围田的沟壑、埂堰和清初所开的屯田及康熙年间天津总兵镇守兰理所开的屯田、雍正年间观察使黄世庆在天津的屯田修建而成,北、西则多是挑挖而建。土墙与墙壕周围长18公里,工程仅用18天。同治七年(1868),通商大臣崇厚重新将壕墙加厚加固,加深,以防捻军来袭。光绪七年(1881)七月,直隶总督李鸿章饬盐运使如山等重修各门,共14个门。因军用,故称营门。营门以砖石砌成,两旁有高大的砖垛,门上有石额,刻有营门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后,壕墙失去作用,墙子河天长日久成为污水河。1970年修今南京路时,下面改为地下铁路,上面改为马路。2000年9月,将废墙子河重新整修,命名为津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