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病
培根是以土元和水元为主的人体固有的一种具有腻、凉、重、钝、绵、稳、粘等七种特性的物质。生理功能是消化食物,调节水液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发生病理变化后则成为危害人体的疾病,称培根病。
病因 人们不能正确取舍,导致无明而产生愚痴,愚痴产生培根,这是培根病发生的内因;吃饱后不活动,白昼睡觉,久卧湿地,春冬季节浸泡冷水、衣着单薄受冷;过食苦、甜味和性重、凉、腻、钝、绵饮食,吃未成熟的麦豆等粮食和腐烂变质的山羊肉、尕力巴牛瘦肉、脂肪、骨髓、酥油,以及枯萎的豌豆叶或白芥子叶、坏萝卜、野蒜等生食物,食用未烧熟或烧焦和煎煮过久发馊的食物。过饮生山羊奶,未发酵的奶酪、变质的酪浆、冷水、茶水等都可以引发本病。另外食之过饱,饮食超过胃容量的四分之二、饮料超过四分之一或者前食未消化又进食等都能引发培根病。
分类 培根病分为本系单一性疾病,即灰色培根病和他系综合性疾病,即二合病(黄色培根病)、聚合木布病(紫色培根病)两种。
本系单一性疾病 又按种类、发病部位、功能分成三大类疾病。
(1)按种类分类:有剑突症、铁垢症、火衰症、喉阻、白痹证、干消症等6种。
(2) 按部位分类:有皮肤培根病、肌肉培根病、脉培根病、骨培根病、肺培根病、心培根病、肝培根病、脾培根病、肾培根病、胃培根病、大肠培根病、小肠培根病、胆培根病、膀胱培根病、子宫培根病、头培根病、目培根病、耳培根病、鼻培根病、舌培根病等20种。
(3)按功能分类:有15种,即能依培根病、能碎培根病、能味培根病、能足培根病、能合培根病及这5种单一功能性培根病各与隆和赤巴病并发的疾病计15种。
他系综合性疾病 分黄色培根病和紫色培根病2种,合计43种。
诊断 分以下几方面:
根据引发外因诊断 食用或享受病因中所述的饮食、生活起居后,产生疼痛者可诊断为培根病。
根据症状诊断 凡是脉沉而弱,搏动不明显,尿色清白,臭味和蒸气均小,味觉不灵,舌和齿龈色灰白,眼球发白,眼睑肿胀,鼻涕乖多,头脑昏沉,身心沉重,食欲不佳,体温低下,消化力弱,肾腰不适,全身肿胀,出现呕吐或下泻完谷和粘状物,放血时放出的血色红而斑白,血质粘稠,神志不清,嗜睡多眠,疲乏无力,全身有痒感,身体麻木,关节僵硬,体肥多肉,懒惰困倦,雨季和每天早晚或饭后容易发病等,出现上述症状或现象可诊断为培根病。
利弊诊断 进食一切性轻、热及粗糙的食物和居住温暖,劳作活动等于病有益者;一切性重、凉饮食和久卧潮湿,身体受冷后,病情加重者可诊断为培根病。
具体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按种类分类
❶剑突培根病的病因是,身体素质属隆型的人,进食不习惯和不适宜的饮食及未成熟的谷物后,引起胃内粘液增加,积聚于剑突以下部位而发病。症见自觉胃部有痞块,隐隐作痛,但以手按之则无痞块,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进食则疼痛,饥饿时略感舒服。
❷铁垢培根病,上述饮食等原因引起胃火衰弱,食物不消化,胃粘液增多,胃内壁结成铁锈样垢物。症见胃火衰弱,打嗝不止,胃部胀满、灼痛,食欲不佳,肌肉消瘦,倦怠懒动,吐出原食物和粘液状物。
❸火衰培根病,身体受寒易发本病,如过食凉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涉冷水、水中作业过久;患热病后,服凉药、放血过度;体内能消赤巴和伴火隆的功能衰弱而发此病。症见体温低下,消化不良,腹胀作鸣,胃中痞满,打嗝频繁,下泻完谷不化,体力衰弱,肌肉干瘦。此病迁延陈旧后易产生腹水或变为胃瘤。
❹喉阻培根病,又称食管拧结症(食管癌),由于胃、胸腔和肺部粘液物增生,粘液物之气凝结于气管和食管,如油桶边凝结的油垢那样,气管、食管壁被阻塞而扭拧变形,造成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疾病后期,肌肉干瘦,体力衰竭,不能进食,胃灼烧萎缩而闭塞导致死亡。
❺白痹培根病,由于食物在消化本位未能被消化,导致粘液增盛积滞而发病。症状为胃脘和肝区疼痛,饮食无味,呕吐泄泻,四肢鱼肌和目眶疼痛,呕吐热水和酸水,最后水液散布于四肢关节成为痹证。本病是由于体内水、土元素偏盛,水、湿引起的一种寒性疾病,随着疾病的发展有转变成风湿性关节炎的危险。
❻干消培根病,本病是胃中粘液增盛和胃虫引发的一种进食不知饱意,营养不能吸收,肌肉日益消瘦的疾病。症状为腹大,身体干瘦,下肢颤抖,倦怠无力。
按发病部位分类
❶皮肤培根病,体温低下,皮肤犹如牛舔样,颜色灰白,瘙痒。
❷肌肉培根病,身体发凉,肌肉肿胀结垢,嗜睡多眠,身体沉重,倦怠无力,肉核(淋巴结)肿大。
❸脉培根病,身寒体冷,脉络僵硬,肢体沉重。
❹骨培根病,骨骼发凉、疼痛久长,关节肿大、艰于屈伸和行走。
❺心培根病,神志不清,食欲不振,胸内满闷,身心不宁。
❻肺培根病,心胸满闷,头昏目眩,不思饮食,痰液乖多,痰液粘稠。
❼肝培根病,饭后肝痛,腹虫上窜,口吐绿水。
❽脾培根病,睡眠增多,呼吸急促,腹部胀满,形神憔悴,喜伸懒腰,倦怠无力,下泻完谷。
❾肾培根病,肾腰疼痛,小便涩闭难下,听觉不聪,受潮湿、寒冷后病情加剧。
❿胃培根病,胃脘沉重不适,嘈杂泛酸,吐清水,消化不良。(11)大肠培根病,腹胀肠鸣,食后疼痛加剧。(12)小肠培根病,下泻大量粘液状物,少腹沉重。(13)胆培根病,眼白黄染,消化不良,身体沉重,倦怠无力,嗜睡。(14)膀胱培根病,尿淋尿浊,最后成为“刹扣”病(糖尿病)。(15)精府培根病,妇女下体发凉,经下量少、时间绵长;男性,精尿俱下。(16)头培根病,头沉嗜睡,食欲不佳。(17)目培根病,眼睑肿胀,多泪。(18)耳培根病,耳内发凉沉重,听觉不灵。(19)鼻培根病,鼻塞不通,鼻骨酸重。(20)舌培根病,舌体僵硬,味觉不敏。
功能性培根病
❶能依培根病,上体满闷,胸背疼痛,嘈杂泛酸,食欲不振。
❷能碎培根病,胃的磨碎功能衰弱,营养难以吸收,消化不良,嗳气频繁,胃脘痞满发硬。
❸能味培根病,食不知味,口不渴,舌发冷,唇痛,音哑,纳差。
❹能足培根病,头昏目眩,耳聋不聪,喷嚏频作,鼻涕乖多,咯痰不止,如感冒状囟门作痛。
❺能合培根病,关节肿痛,四肢屈伸艰难。另外,上述5个单一功能性培根病各与隆和赤巴病并发,分别现出所并发疾病症状。
他系二合症和聚合症有黄色培根病和紫色培根病两种。其中
❶黄色培根病症状为,胆汁外溢散布于脉道,肌肤发黄,脉迟而空,尿液色黄,胃脘不适,发硬,食欲不佳,饮酒身热后囟门沉重,目眶疼痛,嘈杂泛酸、口吐胆汁,每卧潮湿之地,进食腐烂变质食物则下泻,迁延到后期变成紫色培根病或寒性培根病。
❷紫色培根病症状见该条。
治疗 分通治及分证治疗。
通治 培根病性质属寒,宜用热性的引药、外治进行治疗。此外培根病五元属土,性重,因而一般病程较长,一付药不能消除疾病,需要长期服药。首先,在饮食和生活起居方面,饮调有红姜粉的开水,陈年老酒。进食用旱地作物所制的糌粑、绵羊肉、野牛肉、鱼肉、秃鹫肉及狼等野兽的肉等,及比较新鲜、热、轻、粗糙、易消化食物,进食要少。宜晒日烤火,衣着温暖,在干燥处散步活动。药物和外治通方,根据病情对症服用三味光明盐汤、四味光明盐汤、四味石榴散、五味石榴散、八味石榴散、十三味石榴散、石榴十全能安丸、七味杜鹃花散,《后续部》中所说的“果马卡”、十五味寒水石散等。疾病在上体采取吐法,下体采取下法,然后服散剂消除余病。最后,用热盐巴和土块进行热熨,用猞猁、狼皮热敷疼痛处。病情严重者可灸第三椎、第六椎、第十二椎及前身的剑突、火衰等穴。
分证治疗
❶剑突病,连服《秘诀部》中的七味杜鹃花散和北派十三味石榴散。结成痞瘤者,用寒水石灰剂和神奇灰剂等攻破后用吐法或泻法消除秽物。
❷铁垢病,用上述寒水石灰剂或者缓灰剂加峻灰剂剥除结垢后,再用泻法排出,并灸胃部痞瘤穴三口和背部十二椎穴。
❸火衰病,服“果马卡”散、十五味石榴散、诃子灰药、“万松麦扎”散等以培助胃火,并灸第十二椎、火衰穴。
❹喉阻病,本病预后多不良。但积极治疗也有存活的希望。首先在病发初期,服秘诀凉剂,连服几天,之后上药加寒水石猛制灰剂,用热开水送服,有时还要服催吐剂或下泻剂,多饮泉华、寒水石浸汁。上述吐剂等无效者,服五味沙棘果散加刺参,并灸剑突穴、天突穴、第四椎等。
❺白痹证,饮《秘诀部》中的三味阿魏汤,服六味白豆蔻散、十三味石榴散等。干燥处多散步活动,对病有益。
❻干消病,服《秘诀部》中的四味干姜散后用刺参催吐,灸剑突穴。
❼皮肤培根病,将三辛药(胡椒、荜茇、干姜)共研,用酥油桶边油调和涂搽患处,多晒太阳,揉搓按摩,使药力渗入皮肤。
❽肌肉培根病,食用切碎的牛羊食管与大米共煮的稀粥,服八味石榴丸后禁食,适当活动。
❾脉培根病,内服各种盐熬制的汤剂。并用热盐巴等热熨。
❿骨培根病,将三辛药研末,用红糖配制的酒调合内服,患处用鸽粪热敷,涂搽酥油桶边的油垢或用火灸和热物敷熨发冷的关节等。(11)心培根病、肺培根病,用吐法治疗最佳。之后,内服四味石榴散加减有关肺、心疾病的药物,或心培根病服七味肉豆蔻散,肺培根病服八味石榴散。灸第四椎、第五椎、第六椎、第七椎等诸穴。(12)肝培根病,服七味藏红花散,灸第九椎穴。(13)脾培根病,服八味石榴散,灸十一椎穴。(14)肾培根病,十一味大托叶云实以红糖配制的酒送服,灸第十四椎穴。(15)胃培根病,服三味紫硇砂散或加藏红花的五味石榴散,灸胃痞瘤穴或第十二椎穴。(16)大小肠培根病,服九味桂皮散,并灸小肠下穴和第十六椎穴。(17)胆培根病,交替服用三味光明盐散和《后续部》中的四味石榴散。(18)膀胱培根病,以酒为引,服六味白硇砂散。(19)子宫培根病,服三等份辛药丸,并用热盐巴或土块热敷少腹,火灸精府穴,饮五根药配制的药酒。(20)头培根病,按《后续部》中的吐法进行催吐,再服《秘诀部》中的八味石榴散。(21)目培根病,用白锌烟粉(焚烧白锌矿石,用瓷碗扣在上面,刮下碗壁上的烟熏粉末)配制的药油涂搽眼睛,并食鱼肉。(22)耳培根病,将阿魏、白硇砂,水中熬汁滴耳。(23)鼻培根病,用滴鼻剂滴鼻和用《八支》熏烟剂熏鼻。(24)舌培根病,饮石榴、光明盐、三辛汤,并口噙辛味药汁。(25)能依培根病,用刺参等催吐,内服《后续部》中的五味石榴散或六味寒水石散,并灸第八椎穴。(26)能碎培根病,服上述八味石榴散或《后续部》中的四味光明盐散,并灸第十三椎、第九椎以及各胃穴。(27)能味培根病,饮三果汤,以蜂蜜为引服《秘诀部》中的六味沙棘果散,并灸天突、大椎穴。(28)能足培根病,用吐剂引吐,用四味甘草鼻药汁滴鼻,并灸头部的三结门。(29)能合培根病,内服四味诃子散,并用草决明拌桶边陈酥油涂搽按摩患处,用吸角抽吸患处黄水,用金针穿刺。(30)黄色培根病,饮四等份汤,内服石榴八瓣莲花散、《秘诀部》中的八味石榴散等,无效者可用五味丝瓜子散或六味丝瓜子散引吐或用六味青木香温泻方导泻,并于金枪、银枪放血,内服六味寒水石散,用新鲜肉,酥油,犏牛奶等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