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的伦理思想
比埃尔·培尔(Pierre Bayle1617— 1706)是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生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曾任法国新教学院的哲学教授,后因该学院被当局查封而被迫迁居荷兰,担任鹿特丹大学的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哲学评论》、《哲学评论续》、《对乡下佬所提问题的答复》、《历史批判辞典》等。
培尔从怀疑主义出发,批判宗教及其道德观,同时批判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他认为,理性和信仰是不相容的,上帝不能作为道德的基础,宗教及其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尘世纪验。《圣经》并不可信。应当允许各种宗教派别的存在。莱布尼茨从上帝的“预定和谐”出发论证人的身心和谐关系是不科学的,他把现存的世界说成是美满完善的世界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我们只能相对地认识事物,而不能完全认识事物的绝对本性,所谓的绝对神学道德信条是不存在的 。公道和正义等道德观念都是相对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某一行为在本性上是否正当,但我们却可以知道它对于某个人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是否正当;同一行为在这一环境里可能是 正当的,而在另一环境里则不正当。上帝到底有多大能力和权力,人是无法理解和知道的,只有人类的自然理性才能作为道德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对上帝的恐惧和爱并不是人们行为的唯一动力,爱慕荣誉、畏惧恶名和惩罚等等,都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人做出违背上帝意志和自己良心的事情。因此,统治世界的是恶,而不是善。培尔虽然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却认为,无神论者是有道德的可敬的人,他们可以生活得比多数偶象崇拜者更有道德;玷辱人的尊严的并不是无神论,而是宗教迷信;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将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培尔伦理思想中包含的新的时代精神,为未来法国启蒙伦理学的前进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