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chengshi qihou在城市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局地气候。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改变大气成分和释放人为热量等途径,使城市气候具有以下特征: ❶气温高于郊区。以水泥、沥青、砖石为主的城市下垫面,不仅对太阳的反射率小于郊区,而且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城区的立体建筑物又增大了受热面积,因而白天城市吸收和积蓄的太阳辐射能多于农村;城市下垫面不透水,不吸水,地面含水量小,因而用于蒸发耗热少;同时,城市风速小于郊区,不利于热量的流通和扩散;城市的人类活动还排放着巨量热量。这些因素使城区增加的热量超过了由于城市上空烟尘较多而减弱太阳辐射的效应,以致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平均而言,大城市的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0℃。冬季中、高纬度城市最低气温可高出郊区1~2℃;晴夜、无风或小风天气条件下可高出5~6℃。个别情况下,可高出12~13℃。 ❷湿度低于郊区。城市地面含水量小,蒸发少,而气温较高,因而空气相对湿度小于郊区。大城市约低6%。冬季低2%,夏季低8%左右。绝对湿度城市也低于郊区。 ❸降水多于郊区。因为城市温度高,增强了空气的热对流;城市下垫面上高低不平的建筑物,又增强了大气湍流。因而城市空气的上升运动强于郊区。同时城市空气中具有较多的能起冰核作用的凝结核。这就增加了城市降水的有利条件。根据北美实验研究,大城市降雨量比郊区约增多5~10%。小于5毫米的降水日数增加10%。城市雨量最多的地区发生在盛行气流的下风向区。也有人认为城市凝结核过多,易于形成大量小水滴,并不利于形成足以降落到地面的大雨滴,可能造成城区降水量少于郊区的效应。 ❹风速小于郊区。城市建筑物增大了地面的粗糙度,有力地削弱着风力,以致风速低于郊区。据统计,城区平均风速比郊区约低20~30%,最大阵性风速减少10~20%。静风频率增加5~20%。但在某些狭窄街道或路口,当与风向一致时,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可能增大,甚至大于郊区。 ❺太阳辐射少于郊区。城市上空烟尘杂质较多,减弱了太阳辐射。据统计,城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约比郊区减少10~15%。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大城市紫外线可减少30%。日照时数减少5~15%。 ❻能见度小于郊区。城区上空积集的烟尘、杂质对太阳光线吸收和散射,大大降低了能见度。 以上是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而各个城市的实际气候状况还因城市的大小、功能、所在经纬度、地形环境和所处气候带而有变化。 ☚ 海洋性气候 山地气候 ☛ 城市气候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城市中的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减弱,气温明显比郊区高,即“热岛效应”。风速比郊区小,风向复杂多变、空气湿度通常比郊区低,雾、云量和降水量多于郊区。而露比郊区少。
城市气候城市地区特殊的气候状况。由于高耸密集的建筑物、纵横交叉的沥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辐射平衡与热量平衡发生变化,形成较郊区气温偏高、降水增多、风的变异大等特点。在气温分布上形成“热岛”,是城市气候的典型标志。 城市气候在城市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中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异于周围农村的地方性气候。城市热岛效应是其突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