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地膚子 地膚子 dìfūzǐ 亦稱“地葵”、“地麥”、“益明”、“落帚子”、“竹帚草”。黎科植物地膚的果實。扁圆五角星狀,先端五裂,裂片三角形,淺棕色。種子褐色,扁平,形似芝麻。主治小便不利,淋病,帶下,疝氣。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上經·地膚子》:“一名地葵,一名地麥。”唐·甄權《藥性論·草木類·地膚子》:“一名益明。”舊題吳越·大明《日華子本草·草部·地膚子》:“又名落帚子。”明·蘭茂《滇南本草·竹帚草》:“竹帚草,子即地膚子也。主治赤、白痢,燒灰調服甚佳。” 地肤子fructus kochiae渗湿利水药。出《神农本草经》。见《抱犊集》。又名地葵、地麦、落帚子、竹帚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Schrad.的成熟果实。除去杂质,生用。主产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甘、苦,寒。入肾、膀胱经。功能清湿热,利尿,止痒。《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主治:❶膀胱湿热,排尿不利,热淋涩痛,与猪苓、黄柏、知母、瞿麦等配伍。 ❷皮肤瘙痒、湿痒,常与黄柏、滑石、白鲜皮、蝉蜕、荆芥配伍。 ❸肺毒生癞症,与归尾、赤芍药、白芷、连翘、荆芥、金银花等配伍(《抱犊集》)。 ❹牛尿血、尿闭,与地肤子根、黄药子根、山茱萸配伍(《元亨疗马集》)。牛、马15~45克;猪、羊6~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外用煎水洗患处。阴虚无湿热和尿多者忌用。本品含三萜皂甙(triterpenpid saponins)、脂肪油及生物碱、维生素A类物质。有利尿作用。煎剂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3)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地肤子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扫帚子、扫帚菜子、铁扫把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scoparia (L.) Schrad. 的果实。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甘、苦,寒。入肾、膀胱经。清利湿热,止痒。 ❶治湿热淋病,小便不利,白带。煎服:6~15g。 ❷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疥癣,湿疹。水煎服或煎水洗患处。本品含20-羟基蜕皮素、5,20-二羟蜕皮素等,还含齐墩果酸、三萜皂苷、脂肪油。煎剂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地肤子 地肤子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苦,寒。归膀胱经。有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祛风止痒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❶热淋涩痛。常与木通、瞿麦、车前子相配。 ❷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与苦参、白鲜皮、蝉衣等同用;对外阴湿痒者,可配蛇床子、苦参、黄柏等煎汤熏洗患处。 ☚ 茵陈 附子 ☛ 地肤子dì fū zǐ《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地肤(42)。药名。 【基原】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 【别名】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性味】甘苦,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别录》:“无毒。” ❸《本草纲目》:“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❶卢复:“入膀胱。” ❷《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功用主治】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❶《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❷《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❸《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㿉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❹《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❺《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❻《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❼《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❽《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𤻊,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五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本草备要》:“恶螵蛸。” 【成分】含三萜皂苷、脂肪油、蛋白质、生物碱,从地肤成熟果实分离得两个五环三萜皂苷,为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 【药理】 ❶抗菌:对伤寒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❷利尿:传统医学认为地肤子有利尿作用。但家兔口服地肤子煎剂,却未见有利尿作用。以大鼠利尿筛选实验地肤子对大白鼠尿量及尿钠排除均有影响。 地肤子dìfūzǐ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扫帚子、铁扫把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 Schrad. 的果实。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甘、苦,寒。入肾、膀胱经。清热除湿, 祛风止痒。治湿热淋病、小便不利、阴痒带下, 荨麻疹、皮肤瘙痒、湿疹、疥癣, 水煎服或煎水洗患处。煎服: 9 ~15 克。本品含三萜皂苷、脂肪油。煎剂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某些致病皮肤真菌, 如许兰氏毛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及星形奴卡氏菌等, 均有抑制作用。 地肤子 地肤子地肤子,又名地麦、落帚子、益明、千头子、扫帚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L.) Schrad.的果实。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省。 本品味苦、甘,性寒。归膀胱、肾经。功能清湿热,利小便,止痒,明目。主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带下、白浊、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等证。用于膀胱湿热引起之小便不通,淋涩作痛或尿血,常与猪苓、瞿麦、通草、黄芩、知母、冬葵子等利尿降火药同用,如《济生方》地肤子汤; 若小便不利因阳虚气弱或阴虚血亏所致者,可用本品分别与人参、熟地等益气、滋阴药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宣阳汤、济阴汤; 妊娠淋病,小便数少而痛,《子母秘录》以单味地肤子大剂量煎服。带下、白浊者用之,亦取其清利湿热之功。《本草原始》云,地肤子能“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故湿热或风热导致之皮肤瘙痒,湿疹及荨麻疹等,均可以本品内服,常与干生地、野菊花、白鲜皮等凉血、祛风、止痒药同用; 亦可煎汤外洗。本品亦用于眼科疾患,如肝虚目昏,《圣惠方》以其研末用生地汁拌,晒干,研细末服。用治雀目,《广济方》以之配决明子,共研末为丸服。煎服,6~15g。 地肤苗叶,亦供药用。功效与地肤子相同。古方取地肤草捣汁服,治老人患淋,小便不通; 亦治赤白痢疾,以鲜地肤苗叶捣汁炖温服,或煅存性研末服均有效。如治雀目涩痛以地肤苗叶煎水洗目。 实验研究: 种子含齐墩果酸、三萜皂甙、脂肪油20%。 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 冬葵子 鱼脑石 ☛
地肤子 地肤子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种子呈扁圆形,直径1~3mm。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生有五个分开的五角形状小翅,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柄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破开后可见白色子仁,显油性。无臭,味微苦。 地肤子为少阳人药。功能为补肾涤肾。主要用于肾虚腰痛、房劳过度、负重劳伤而引起的腰痛,以及阴火衰则肾中之气不化而引起的浮肿。治腰痛用本品单味酒服。《东医寿世保元》木通大安汤加本品,以滋阴涤肾、清热利水,治疗浮肿。常用量5~15g。 ☚ 地榆 炉甘石 ☛ 地肤子di fu zi【医学】the fruit of summer cy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