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理大发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对15至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主要为下列3件大事。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多弗·哥 伦 布 (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从巴罗斯港(今名塞维利亚)出发,横渡大西洋,于同年11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到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3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为后人深入美洲内陆开辟了道路。新航路的发现。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瓦斯哥· 达 · 伽马 (Vasco da Gama,1469—1524),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缘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 ·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缘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在一次进攻马克坦岛的战斗中,麦哲伦不幸被土人杀死。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穿马鲁古群岛和小巽他群岛,渡印度洋,绕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历时4年,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扩大了世界市场,导致了后来的工业革命,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地貌学上的哥白尼 绿色雕刻 ☛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指15至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一只探险船沿非洲西岸南下,直达非洲大陆最南端,后来该地被命名为好望角。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船队横越大西洋,于同年10月抵达巴哈马群岛,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抵达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一支由5只船、260人组成的探险队沿南美东海岸航行,1520年10月通过南美最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为当地土著人所杀。这支船队继续西航,最后只剩下一只船载18人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这次航行第一次证明地球是圆的。 ☚ 核能时代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西欧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主要有: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1498年达·伽马绕非洲南端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首次完成环球航行;1642—1643年阿贝·塔斯曼驶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1728年白令穿越亚洲和美洲之间的海峡。上述活动开辟了新的航路.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欧国家对亚、非、美地区的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指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地区的发现,包括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是自西欧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商路。有四条:东南通道、西南通道、东北通道和西北通道。新大陆除包括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外,还包括西欧各国发现的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在内。它使地理知识由局部扩展到全球,揭开了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序幕。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欧洲航海家进行了一系列航海活动,这些活动及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地理发现称为地理大发现。最大的发现有: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7——1499年葡萄牙人V·达·伽马发现欧洲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海路; 1519~1522年葡萄牙F·麦哲伦领导的环球航行 (证明了美洲和亚洲之间隔有大洋,地球是球形); 1642~1643年荷兰人阿贝尔·塔斯曼航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 1728年受雇于俄国的丹麦人白令穿越亚洲和美洲大陆之间的海峡 (后命名为白令海峡)。发现新的通商道路和地区,占领和掠夺新发现的土地,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增加了商品流通的种类,从而开始了殖民主义时代。 ☚ 地拉那 地理不利国 ☛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对15至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15、16世纪,亚欧大陆西北端率先开始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以谋生为目的的农本经济不同,它是开拓的、扩张的、突破一切政治疆界的。由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这时恰恰适应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为他们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手段。地理大发现包括的航海活动主要为: 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 1498年达·伽马开辟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1642—1643年阿贝尔·塔斯曼航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范围空前扩大,南、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东西两岸,澳洲,都加入原来以亚欧大陆为主体的古老文明世界。与此同时,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闭关自守状态越来越彻底地被打破,世界也变得更为紧缩了,分散、闭塞的世界渐渐形成为一体化的整体性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推动了历史的纵向发展。一体化世界由中心、半外围、外围三层结构组成,处于中心区域的西欧从越来越广阔的外部世界吸取营养,开始国内工业化。与此相关,工业世界与农耕世界的矛盾运动初见端倪。 ☚ 无敌舰队 哥伦布 ☛ 地理大发现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y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航海探险,发现美洲新大陆和东西方新航路,以及完成环球航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统称。促成远航探险活动的直接原因是欧洲经过地中海与东方进行贸易的路线受阻。而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则在于:由于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封建主和商人都产生到东方寻求黄金的强烈要求;由鼎盛走向解体的西欧封建社会矛盾加深,封建专制王朝力图通过海外掠夺来弥补财政收入,维护其统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航路探险活动中走在前面。1492年,哥伦布(1451~1506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船3艘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以后又三次航行,驶抵加勒比海的共文岛屿和中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西欧人把他们新发现的美洲称为新大陆。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1460~1524年)从里斯本出发,在大西洋沿非洲海岸南下,经好望角,东行横渡印度洋,到达了印度的西海岸卡里克特,找到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年,葡贵族麦哲伦(1481~1521年)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加勒比海群岛后,沿南美洲东海岸南行,经美洲南端折向西行,横渡太平洋,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擒。他的船队继续西行,经印度洋过好望角回到西班牙。1522年完成了环球航行。新航路、新大陆的发现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揭开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序幕,推动了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其具体的经济后果是:(1)世界商品流通领域骤然扩大,商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商业资本大发展。(2)引起了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大规模增长。(3)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起了16世纪欧洲价格革命。上述3点,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16~18世纪成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时期。(4)把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联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前全球各地区经济分立的局面,出现了世界性的市场。(5)世界主要商路的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大西洋沿岸国家葡、西、荷、英、法等国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参见“早期世界市场、价格革命”条。 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对美洲新大陆及东西方新航路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中最主要的有:1487年葡萄牙人绕航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Columbus,Christopher,约1451—1506)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Gama, Vasco da, 1469—1524)绕航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约1480—1521)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15世纪中期,土耳其兴起,特别是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东西方商路被切断,地中海东部贸易受到极大打击。而此时欧洲国家的金银开采量逐渐减少,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却要求增加金银货币量,这成为西欧国家从事海外探险的极大动力。天文地理知识的推广,“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构成了地理大发现的技术前提。这一系列被史家统称为“地理大发现”的事件,不仅扩大了欧洲人的眼界,而且对西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理大发现首先使得世界市场骤然扩大,进入世界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急剧增加,垄断海外贸易的大商业公司纷纷建立,引起了16世纪西欧的“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还引起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后,引起西欧物价成倍上涨,商人、工场主和地主、富裕农民在价格革命中获利丰厚,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和贫苦农民、雇佣工人等受到损害。“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地理大发现引起的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则更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市场的迅速扩大,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西欧的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y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主要内容是:(1)哥伦布于1492年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船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以后又分别于1493年、1498年和1502年3次西航,到达了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2)达·伽马于1497年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船从里斯本出发,航行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次年初抵达莫桑比克,后由阿拉伯航海者马古德领航,于1498年5月到达印度洋西海岸的科泽科德附近。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以葡萄牙驻印度总督之衔赴印度。(3)麦哲伦于1519年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船由圣罗卡启航,越过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经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入太平洋,然后继续西行,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麦哲伦死后,他率领的船舰之一“维多利业号”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从而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上述三人为代表所航行的航路和他们所到达的地区,都是以前的欧洲人所不知道的,故欧洲人称之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欧洲商品经济和航海业逐步发展的结果,它缩短了对外航海的路程,开拓了新市场,促进了商业关系及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推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 ☚ 区域性特惠条款 圈地运动 ☛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西欧殖民者发现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等事件的总称。苏联学者把17世纪和18世纪发现澳大利亚和亚洲北部亦归于“地理大发现”的内容。15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欧各国和东方国家贸易联系扩大,引起对开辟新航路的需求。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提高,中国指南针的西传,使开辟新航路成为可能。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线的是葡萄牙人。从15世纪初开始,他们沿着非洲西岸向南航行,于1415年占领非洲西北角的休达城。15世纪70年代到达加纳,80年代到达刚果和安哥拉。他们不断强占新土地并劫掠大量财富。为了同葡萄牙人展开竞争,西班牙朝着另一方向积极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开辟横渡大西洋的欧美航线,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年葡萄牙贵族费尔南多·麦哲伦及其同伴从圣卢卡港出发,绕过美洲南端海峡 (后称麦哲伦海峡) 横渡太平洋到菲律宾,然后经好望角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1642—1643年,荷兰人阿贝尔·塔斯曼航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新航路开辟后,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民族遭到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导致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产生。马克思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 明治维新 奴隶贸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