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埂ridge在坡地上横坡相隔一定距离,用土或石头筑砌的埂子。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一种简易工程措施。 地埂的类型按其位置和功能可分地中埂和地边埂两类。❶地中埂。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修筑的土埂。有截短坡长,分散和拦蓄坡面径流,并由于埂上逐年淤土而改缓坡度,起到减轻土壤冲刷的作用。也是坡耕地逐步改为梯田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也称坡式梯田。地中埂有硬埂和软埂两种。硬埂表面光滑,埂体坚实,断面较小,间距要考虑将来修梯田时田面宽度的要求,不可过宽或过窄。在相邻两条土埂之间如有低凹浅槽,须在槽内每隔数米修筑土坝,以防止径流汇集冲毁地埂。软埂又称软埝,多在缓坡地、塬地上采用,每隔20~30米修成高0.2~0.5米,内外坡为1:1.2~1:1.5的埝脊,埝脊与埝沟都可种植作物。 ❷地边埂。在平缓坡地的边缘或沟边修筑的硬土埂,有保塬固沟的作用,地边埂结合植草皮、灌木或营造林带等措施,其保塬固沟的效果更好。 地埂的修筑方法按取土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四种:❶在埂的上方挖土向下培埂,此法省工,又有截水作用,但淤满费时较长些,减缓坡度的作用较慢。 ❷在埂的下方挖土,向上方培埂,此法容易逐年淤积,减缓坡度,逐步变成梯田。 ❸分散取土培埂,是由埂的上下几条垅的垅沟里取土培埂。 ❹地外取土培埂,从耕地外面的荒山、林地里取来肥沃的土培修地埂。此法既能逐年减缓坡度,又能改土,但比较费工。 修筑地中埂宜使埂尽量保持水平,横坡打垅的坡耕地,地中埂要顺着垅修,在渗水性不好(如白浆土)的坡耕地修地中埂时,要易于排水,以免发生内涝,此时地中埂应修成1°左右的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