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族Tu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9.26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部分散居在天祝自治县。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民和、同仁3大方言。土族无本民族文字,长期使用汉文和藏文。1979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土族舞蹈有安昭舞和婚礼舞。安昭舞是喜庆节日时的舞蹈;婚礼舞是举行婚礼时跳的舞蹈。土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赛马、摔跤、武术、蹬棍、拔腰、轮子秋等。其中蹬棍、拔腰流行较广。 土族tǔ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 土族tǔzú〈名〉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肃。 土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蒙古尔”或“察罕蒙古尔”(意为蒙古人)。1990年人口有191 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散居在青海省民和、大通、乐都、门源以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等地。使用的土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使用土族语,过去通用汉文,后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处于试行阶段。历史上曾信奉多神教和道教,元、明以后大多信仰喇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擅于养羊。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互助土族自治县。 土族soil family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亚类之下的续分单元。是亚类与土系之间的承接单元。主要根据对植物生长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和矿物特性划分,包括颗粒组成、矿物学性状和土壤温度等要素。如典型碱化潮淋溶土,可续分出粉砂质、混合矿物、中温性特征的土族。 土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和甘肃的另外一些县亦有散居者。现有19万多人(1990年)。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先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了独立民族。(详见“吐谷浑”条)。自公元初至元朝统一中国,“吐谷浑”一名在世籍中并不鲜见。元代汉文史籍中,始把“吐浑”记为“土人”。其族源与蒙古族最为密切,所以民族自称中过去曾有“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等。元、明时已留驻或迁徙到今西宁、互助一带。早期从事畜牧业,主要养羊,今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民间文艺以唱“花儿”民歌影响最大。妇女的刺绣女红独具艺术风采。 土族❶自称各地不一,有“蒙古尔”、“蒙古尔孔” (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户家”等。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藏族称其为“霍尔”。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乐都、门源和甘肃天祝、永登、卓尼等地。159, 426人(1982年)。族源说法不一: 一说由古代“吐谷浑”后裔,吸收了藏、汉、蒙古等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一说由元朝一支蒙古军与当地吐谷浑人在长期相处中, 逐渐发展而形成。或说源于阴山“白鞑靼”等。明初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辖。明末由西藏达赖喇嘛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沿袭之。1930年于其地置县。明末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进攻大通。清道光年间民和三川一带曾爆发规模较大的抗粮运动。近代多次反抗帝国主义分子的侵略及国民党政府的暴政。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土族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文。信喇嘛教,大多属格鲁派, 少数属宁玛派, 但仍保留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在民和一带有信道教的。早期以畜牧业为主,明以后逐渐从事农耕。擅长歌舞,“土族花儿”、“安昭”、“宴席曲”等民间文学丰富优美。男女上衣都装饰绣花高领,花纹精巧,别具民族特色。妇女讲究头饰。保持传统火葬习俗。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宗教封建特权, 建立一个自治县。采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发展迅速,基本改变旧时代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在民和、大通、同仁、乐都、门源等5县,以及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2地也都有分布。人口为241198人(2000),其中男123571人,女11762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69人,大学本科3382人,大学专科4395人,中专5472人,高中13456人,初中48110人,小学91015人,扫盲班9879人,未上过学40773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1746人,采掘业89人,制造业66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5人,建筑业109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9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00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43人,金融、保险业53人,房地产业4人,社会服务业13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1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06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8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96人,专业技术人员712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2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9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1729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864人。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与民和2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1980年设计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 马铃薯等3种。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土族 土族土族人口近20万人,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他们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互助和民和2种方言,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 文化艺术 撒拉族 ☛ 土族 054 土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91624人(1990年),多数聚居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其余散居于乐都、门源以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等地。旧有多种族称:互助、大通、天祝等地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 民和县多自称“土昆”(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称“土户家”;藏族称之为“霍尔”,汉、回等族称之为“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称为土族。使用土族语,1979年新创制了拉丁字母土族文字,亦通用汉文。关于族源: ☚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 ☛ 土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青海东部地区。人口159426人(1982年)。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语,近年创制试行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信仰喇嘛教。服饰具有独特风格。1954年成立互助土族自治县,生产、生活发展较快。 土族 土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乐都、门源和甘肃天祝、永登、卓尼等地。159,426人 (1982年)。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吐谷浑、蒙古诸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匈奴的遫濮。 操土族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通用汉语文。信喇嘛教,大多属格鲁派,少数属宁玛派,但仍保留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早期以畜牧业为主,明以后逐渐从事农耕。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后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宗教封建特权,建立1个自治县。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擅长歌舞,“土族花儿”、“安昭”、“宴席曲”等民间文学丰富多采。男女上衣都装饰花高领,花纹精巧,别具民族特色。 ☚ 丁卡人 土家族 ☛ 土族大部分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区及民和、大通两县的少数民族。分布于黄河上游的湟水之滨和大通河附近。人口为19.16万人(1990年)。是以吐谷浑人为主体,先后吸收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长期发展而成。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文。自称 “蒙古尔” 、“蒙古尔扎”等。先民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以及西藏的原始宗教 “本教” ; 元代,藏传佛教传入并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互助佑宁寺以高僧辈出、建筑规模宏大闻名遐迩。饮食习惯与藏族相似。“戴天头”婚是该族特有的婚俗。传统节日有 “七月会” 、正月十四的佑宁寺观经会、三月三、四月八的庙会等。“花儿”是主要的娱乐方式。民间文学有叙事诗 《洛桑王子》 、《格萨里》 等; 故事传说有 《孔雀》 、《青蛙女婿》等。 土族tu zuTu nationality 土族soil family 土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呼儿(尔)、土护家。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散居青海省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及甘肃省积石山、卓尼、永登等地。人口191 624人(1990)操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有的还懂藏语。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族源说法不一,有由古代吐谷浑后裔,融合部分藏、蒙古、羌、汉等族人形成;由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包括吐谷浑人)融合而成;由阴山白鞑靼于元明时吸收部分蒙古人形成;或源于沙陀突厥等。元初受担任官职的西宁州土族人首领统辖。明初,各地土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廷对归附的民族首领,分别封为土司,从此土族地区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治。明末,由西藏四世达赖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因之。1930年于其地设互助、民和二县。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推行保甲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军进攻西大通(今甘肃永登地区),斩决土司鲁允昌。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和三川地区发动的抗粮斗争。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因地而异,或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农牧兼营,后逐渐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但仍保留有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民和一带还有的信奉道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而异,实行火葬与土葬。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刺绣艳丽大方,别具一格。男穿长袍,胸前镶彩色图案,或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妇女穿彩布做成的花袖长衫。解放后,建立民族自治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