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家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家族Tujia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572.5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湖南省西部的吉首、永顺、桑植、龙山、保靖、古文,湖北省西部的恩施、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巴东、五峰、长阳,四川省东南部的酉阳、秀山、彭水、黔江,贵州省东北部的沿河、印江等地。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土家语。土家族无本民族文字,长期使用汉文。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有龙舟竞赛、举重、角力、打飞棒、抢贡鸡、土家族武术、踢毽子、抢毽、拔腰带、肉莲花等。 土家族tǔjiā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 土家族tǔjiā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1990年有人口5704 223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使用的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少数地区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主要从事农业。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一些自治县。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分布在四川东部黔江地区的石柱、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等5个土家族或土家族苗族联合自治县。有1075891人 (1990年)。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关。汉代文献称 “武陵蛮”,隋唐时称 “五溪蛮”或 “酉阳蛮”,宋代称 “土人”、“土民”,清末始有“土家” 之称。宋以前土家族地区与中央王朝为羁縻关系。元、明、清时推行土司制。清雍正、乾隆年间改土归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在封建地主制社会形态。1928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活动,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1个自治县,与苗族联合建立4个联合自治县。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节日有过赶年、四月八等。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行土葬。民间有 “摆手堂” 供祭祀及跳 “摆手舞” 用。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古朴精巧。民居为干栏式,俗称“吊脚楼”。主要经营农业,兼营林业和畜牧业。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密基卡”、“贝锦卡”等。人口5704223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石柱、秀山、西阳、黔江及贵州沿河、印江等县。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多通用汉语、汉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粟类和豆类等。主食大米、玉米,风味食品有糯米粑粑、火炕腊肉和唐馓等,喜欢酸辣菜肴,喜欢饮酒。服饰的民族特点已不太明显,只有高山区的少数妇女还穿着左衽大襟衣,衣襟、领缘、袖口等处镶有花边,头缠二三米长墨青丝帕或布帕等。住房多为干栏式的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喂牲畜或堆放杂物。传统节日有“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等,其中土家年最为隆重,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婚恋方面,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各种集会场合都可寻觅意中人,婚前流行哭嫁习俗。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如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西兰卡普”是传统的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自古既已闻名海内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与汉、苗等族杂居。2,832,743人(1982年)。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宋至清的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 清末地方志中始用“土家”名称。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起, 就有一定的发展,直至清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 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曾多次起义反抗封建王朝的统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与各族人民一起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解放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操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通用汉语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敬“白帝天王”。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精细,*土花铺盖尤为著名。解放后, 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两个自治州和四个自治县以及三个单一自治县。所在地区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力、煤炭、纺织等工业。工人阶级队伍正在成长。除中小学外,创办吉首大学,民族教育事业也在大步迈进。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4省。人口为8028133人(2000),其中男4196469人,女383166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568人;大学本科47067人;大学专科118388人;中专240367人;高中418277人;初中2180523人;小学3471886人;扫盲班92221人;未上过学72232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61767人;采掘业2452人;制造业2752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69人;建筑业5165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53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630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5744人;金融、保险业1471人;房地产业222人;社会服务业4955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3396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988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1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8776人;其他行业62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3664人;专业技术人员1788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96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1772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61319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8405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155人。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无文字。语言分北部和南部2种方言。“过赶年”即提前1~2d过年是其重要节日。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往往多达10000人。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妇女的传统工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4种。 土家族 土家族土家族人口为57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土家族人使用汉文。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 湖南省 土家族服饰 ☛ 土家族 039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人口为5704223人(1990年)。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及四川省东部等地,与汉、苗等族杂居。与古代武陵蛮、五溪蛮有渊源关系。一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操土家语,多通用汉语文。主要从事农业。有刺绣、编织等手工业。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素享盛名的手工业精品。旧时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白族 哈尼族 ☛ 土家族 土家族Tujiazu集中分布在湖南、湖北和四川三省毗邻地区。人口约570万人(1990年)。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土家族很可能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大约在五代时期即开始形成为单一民族。使用土家语,无本民族文字。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再加之地域邻近或混居,土家族受汉族影响很大。现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通用汉文。土家族妇女的装束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二三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子的装束为对襟短衫。土家族居民的住房一般傍山或濒溪而建,成虎坐形,也有不少高脚吊楼。土家族人民喜爱山歌,有情歌、战歌、诉苦歌、劳动歌等。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舞蹈,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朗卡铺”(花被面)是土家姑娘精心编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与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过赶年”(即提前一二天过年)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 ☚ 傣族 黎族 ☛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和四川酉阳等县。人口2832473人(1982年)。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语文。源于古代武陵蛮。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盛产油桐、茶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未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酉阳、秀山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成立长阳等5个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发展很快,工业从无到有,也初步具备一定规模。土家族居住的湘西大庸县青岩山张家界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土家族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2,832,743人(1982年)。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由彭堿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相同,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操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通用汉语文。信奉多神,崇拜祖先,敬“白帝天王”。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精细,上花被面尤为著名。重要节日是“过赶年” (即提前一、二天过年)。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和4个自治县,以及3个单一自治县。所在地区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力、煤炭、纺织等工业。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除中小学外,创办有吉首大学。 ☚ 土族 土耳其人 ☛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悠久,清朝以来开始用“土家”称谓。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该族在湘有179.49万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凤凰、吉首、泸溪,以及张家界市的桑植、慈利等县市,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古代巴人是土家族的先民。清朝时对土家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度,代以流官。这是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是该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主要标志。对土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从此汉族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进入土家族聚居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未得到确认,1956年党和政府组织了数次调查,于1956年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份。经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建立了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使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目前除比较偏远的、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外,绝大部分通用汉语。土家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红军长征时,许多优秀的土家子弟参加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 少数民族选介 苗族 ☛ 土家族 土家族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称 “毕兹卡”、“毕际卡” (土家语的汉语记音),意为 “本地人”。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湖南土家族有180余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土家族有2639534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凤凰、吉首、泸溪和张家界市的桑植、慈利等县市。其族源,历来有四种说法: 一曰古羌、巴人后裔说。二是乌蛮后裔说。三是土著居民后裔说。四是賨人后裔说。多多数观点认为: 古代巴人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又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又融汇了彭、冉等姓的土著部落,至唐末五代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该族有独特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清王朝时对土家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原土司制度,代以流官。这是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土家族进入封建社会的主要标志。从此土家族接受了更多的汉族文化。1935年红军长征,许多优秀土家族子弟参加红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土家人民纷纷组织游击队,配合解放军进军湘鄂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家族的民族成分未得到承认。建国后,政府先后组织数次调查,于1957年1月经国家批准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根据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9月把原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2年建立),改建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土家族和苗族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 当代少数民族 苗族 ☛ 土家茶/土家包谷烧/土家族饮食/小江河鱼/牛肚炖蘑芋/龙潭火腿/石耳炖鸡/合渣/合菜/血豆腐/芭蕉糍粑/社饭/包谷白糖/枕头棕粑/咂酒/岩耳蒸鸡/金包银/炒米/鱼儿辣子/油茶/油炸粑/油炸雷蜂蛹/狗肉汤锅/重阳糍粑/桐叶糍粑/清煨狗肉/葛面/湘西酸肉/湘西辣椒/碗儿糕/溆浦粽子宴/腊猪血豆腐渣/糖馓/糯米甜酒/糯米酿肠 ☚ 少数民族饮食 土家茶 ☛ 土家族tu jia zuTujia nationality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大庸、吉首、花垣,湖北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贵州东北部的铜仁、思南、江口等地。人口5704223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地区通用汉语、汉文,无本民族文字。一说源于秦灭巴后,迁入湘鄂川黔之巴人或廪君之后;或称由湘西地区土著与进入之巴人、汉人融合而成;又谓因与云南彝族有相同习俗,源于唐中叶之乌蛮。今多数学者认为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渊源关系。秦汉以前居于巴郡、南郡(荆州地)。两汉时移入黔中郡(汉称武陵郡),以火耕水耨、渔猎采伐为业。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古有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酉溪蛮、溇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名称。宋代,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相继出现。因地处溪峒,又有溪峒蛮、溪蛮、蛮峒等称。明清以来有时还以徭、苗名称之。直至1957年始确定为土家族。从五代(907—979)起,封建领主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至清雍正(1723—1735)间“改土归流”时,逐渐向地主经济过渡。曾多次起义反抗中央王朝的统治。著名起事首领汉代有零阳蛮精夫※相单程,溇中蛮※覃儿健、※谭戎、巫蛮※许圣等。南北朝以后,地方豪酋势力发展。唐代,在湘鄂川黔边境设羁縻州县,归顺者均委以官职。唐末五代间,彭氏势力崛起,逐渐统治溪州等二十余州。宋承唐制,增设散毛、巴东、石柱等宣抚司、安抚司。元明清三朝,先后设置土司统治。直至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农民受土司盘剥,生活无计,多次与苗、侗、汉等民族联合奋起反抗,以明代腊尔山起义、清代乾嘉起义规模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少优秀青年参加革命,与苗、汉等族人民一起建立湘鄂西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组织赤卫队、游击队。1934年10月,红二军团贺龙、关向应及红六军团任弼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大批青年参加红军,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长期与汉、苗等民族接触和交往,广泛吸收了各民族文化。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享有盛名。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尚有崇拜白虎(祖先)遗俗,信仰多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