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锌soil zinc土壤中各种形态锌元素含量之和。锌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是植物某些酶的成分。与叶绿素及生长素物质合成有关,在促进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 土壤锌主要来自含锌矿物。闪锌矿、红锌矿、菱锌矿等。此外,一些铁镁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中也都含有一定量的锌。在矿物中锌以二价离子存在,风化时进入土壤溶液的除了Zn2+以外,还有Zn(OH)+、Zn(NO3)+等。在还原条件下并且有硫化氢存在时则沉淀成硫化锌。有机质中有一定量的锌,主要来自植物残体。锌除与腐殖酸结合成不溶的络合物外,其可溶部分则与一些有机酸和氨基酸相络合。 含量 其他国家土壤的锌含量在10~300微克/克之间,平均含量为50微克/克。中国土壤锌含量为3~709微克/克,平均含量为100微克/克,总的趋势是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土壤锌含量与成土母质有关。基性火成岩的锌含量较酸性岩约高1倍,沉积岩与酸性岩的锌含量相似,但石灰岩和砂岩含锌很少,土壤锌含量能反映出母质的影响。例如,玄武岩发育的红壤的锌含量为100~150微克/克,而花岗岩和砂岩发育的则低于100微克/克。石灰岩发育的土壤由于成土过程中的浓缩作用,土壤锌含量常较石灰岩为高。 有效性 土壤有效态锌包括交换态锌、酸溶态锌和络合、螯合态锌,而以交换态锌为主。有效态锌常以中性盐溶液、稀酸或螯合剂提取。中性盐溶液适用于各种土壤,但受酸碱度和质地的影响较大。稀酸适用于酸性土壤,近年倾向于采用中性盐与螯合剂的混合溶液作为有效态锌的提取剂。含有氯化钙和三乙醇胺的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溶液(pH值=7.30),适用于石灰性土壤。它所提取出的锌与植物生长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缺锌的临界含量为0.5微克/克。水稻、玉米、棉花以及蔬菜、果树等,对锌的需要量较高,当土壤有效锌低于0.25微克/克时,对锌肥有良好反应。 影响土壤锌有效性的因子有酸碱度、吸附固定、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动等。 土壤锌的有效性随pH值升高而降低,缺锌多发生在pH值>6.5的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过量施用石灰也使锌的有效性降低。 有机质一方面使土壤锌富集,另一方面又与锌结合,降低锌的有效性。腐殖酸锌的溶解度很低,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水稻土于渍水条件下有效态锌减少,是酸度和有机质的双重影响的结果。此外,土壤表层的全锌和有效态锌含量通常较高,在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时,未使表土复位,心土暴露,很容易导致作物缺锌。 粘土矿物和碳酸钙都吸附锌。碳酸钙成为石灰性土壤中锌的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 各营养元素间的关系也会影响锌的供给,富含磷的土壤或者施用大量磷肥都会导致或加重作物缺锌。关于磷锌关系的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 锌的供给问题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在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上,玉米、水稻、果树的缺锌现象十分普遍,施锌肥效果良好。合理的施用锌肥是进一步发挥农业生产潜力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