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脚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脚色jiǎo sè履历。《曲江池》四折: “张千,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 脚色 脚色指传统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依据剧中人的性别、年龄、身分、地位、性格、气质等等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一般男子称生或末,女子称旦,幽默滑稽的人物称丑等。一般认为起源于唐代的“参军”、“苍鹘”,后来经过宋杂剧、金院本、北杂剧、南戏、明传奇的发展,脚色类型的划分由粗而细,各行脚色都有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脚色体系。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末、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演员往往专演一种类型的脚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行当”与“脚色”经常通用,如旦脚又称旦行。按,我国古代戏曲多用“脚色”一词,近、现代戏剧则多写作“角色”,二者意义相同。 ☚ 鬼门道 参军 ☛ 脚色 脚色戏曲术语。也称“角色”。原为古代生活用语,指仕宦之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龄、出身等,意同履历。戏曲中用以指扮演人物的类别。如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伎乐”载宋杂剧:“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咐,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载:“丹丘先生曰:杂剧院本,皆有‘正末’、‘副本’、‘狚’、‘孤’、‘靓’、‘鸨’、‘猱’、‘捷讥’、‘引戏’九色之名。”明徐渭《南词叙录》记南戏有生、旦、外、贴、丑、净、末七种脚色。后又用以作为剧中人的代称,如云饰演某脚色。 ☚ 副末开场 正末 ☛ 脚色güo53laik23[kyo laiɂ]❶人手、劳力 ![]() ![]() ![]() ![]() ![]() ![]() ![]() ![]() ![]() ![]() 脚色juésè原指一个人的出身履历。 脚色jué sè角色;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直等这出戏煞场后,更知蒋玉菡极是情种,非寻常~可比。(九三·1196)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用具部 > 百官 > 脚色 脚色 juésè 宋代入仕所撰具之個人履歷及有關情况。除年齡、籍貫、出身、家庭狀况、三代名銜及個人情况外,若注授轉官,則當注明舉薦者有無過犯。此外,隨政局之變化,或須增加某些特殊要求,如崇寧、大觀間需注明非元祐黨人;紹興間需說明非蔡京、童貫、朱勔、王黼親屬等等。參閱宋·趙昇《朝野類要·入仕》。 经历2 经历2资 练 脚色 履历 履行 行状 行述 阅历 私历 ☚ 资历 地位 ☛ 出身 出身家身 起身 托胎 起家 拔足 世类 ☚ 身份 尊严 ☛ 演员 演员角 伶工 脚色 ☚ 古代艺人 角色 ☛ 脚色即个人履历。宋制,初入仕者撰简历,须陈述籍贯、户主、三代衔名、家庭人口及年龄、本人出身及履历,如注授、转官,并须说明举主有无过犯;崇宁、大观年间须说明不在元祐党籍,绍兴间须说明并非蔡京、童贯、朱勔、王黼等亲属,庆元间须说明并非伪说(道学)。陈述者将个人履历书写成文,称“脚色状”或“脚色手本”。明清科举考试,应试者于殿试策上自叙出身之后,必开列三代脚色,故脚色即简单之履历或名衔之意。 脚色 脚色见“角色”条。 ☚ 角色 伶 ☛ 脚色犹履历,凡为官之人,必先写明籍贯、三代名号官衔,家属及本人经历,称为脚色。 脚色宋代官员档案材料之一种。凡初入仕,皆须填写“脚色”。其内容,写明祖宗三代、籍贯、衔头、家口、年龄、出身等。入仕或改官后,又得写明举主及有无过失、犯罪等事。徽宗崇宁、大观间,掀起排斥元祐党人运动,脚色中必须写明“不系元祐党籍”。南宋绍兴间,鉴于北宋末蔡京、童贯等六贼之祸,脚色中得写明“不系蔡京、童贯、朱勔、王黼等”。宁宗庆元间,以道学为“伪学”予以禁止,脚色中又得写明“不是伪学”。“脚色”为磨勘用人的一种依据(《东轩笔录》卷12、《朝野类要》卷3《脚色》)。 脚色〈名〉同“角(jué)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