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土地利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土地利用land use

对土地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组织合理利用的工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用地布局,使地尽其利;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用地养地相结合,不断培养和提高地力;耕地整理,使耕地组织形式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发挥农业机械的效率和各项现代化农业技术措施的作用。
发展概况 土地利用是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都是采用撂荒耕作制的方法实现用地养地。古代农业实行休闲、轮作中放牧地的二圃和三圃制,以利农牧结合和恢复地力,同时实现了布局调整。现代农业轮栽式农业逐渐取代了三圃制,土地不再休闲,耕地得到合理利用。有些国家如美国等由轮栽式向专业化种植过渡,在布局上实行大调整,出现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的大规模经营,用地普遍使用化肥增加地力,但养地不足。随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发展,为了使其充分发挥效率,较普遍地实行了耕地整理。
中国在商代以前,先民常通过占卜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到商代,居住在渭河平原的周人已知考查水源、水质、流量、地势高下的情况,选择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水源丰富、容易灌溉的地方进行垦种,并且实行爰田制(亦称辕田制、易田制),按土壤肥瘠制定耕作与休闲的计划,轮换使用土地。战国时期起,明确了各州土地的特性和气候特点,确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草目、果蔬种类,因地制宜地进行作物布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撂荒休闲逐渐为连续耕作所代替。提出了恢复和提高地力的办法,并且实行了深耕和轮作倒茬,使用地养地相结合。宋元时期,公元1149年陈旉在《农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地力常新壮”的土壤肥力学说,在采用轮、间、套种等生物措施外,还强调了施肥的养地作用,论述了增施粪肥等方法。公元1313年王祯在《农书》中已记有圩田、围田、柜田、梯田、架田、沙田、涂田等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从宋元至明清,中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循这一方向前进的。农田的整理,注意了耕地地块的规划与大小,能便利灌水及牛耕,并因地制宜,保持水土,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山区丘陵区的梯田,干旱地区的区田,平原地区的方田,沼泽区的圩田, 圩田又分为围田、柜田、架田、涂田和沙田,同时大力推广了畦田,颇得丰收之利。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布局相应进行了调整,如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等地,原为产粮区,发展了棉、桑、蔗、果,粮食生产相应减少,因而发展了周围地区的粮食生产。同时配合旱地改水田,进行了大量的农田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各个时期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用地调整,加强了农林牧结合的利用形式,发展了土地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了土地的生产潜力。同时,不断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在保证用地养地和粮食增产的前提下,增加了经济作物用地,提高经济效益。山地丘陵区建成大量高标准梯田,平原地区进行了大量方田、条田、畦田整理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的需要。
主要内容 包括用地布局、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用地养地和耕地整理。
用地布局 农林牧副渔生产除因地制宜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外,还要在利用资源改变原生生态系统的同时,有计划地建立良性生态平衡。中国地域辽阔,热量条件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之分;水分条件的地带性有多雨带、湿润带、半湿润带、半干旱带与干旱带之别;中国又是个多山的国家,山体大小、山脉走向、高度和坡向,对光、热、水、土等条件的影响形成一系列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和作物配置产生强烈影响。
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为了避灾保收,农业地区专业化布局不宜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的作物种类也不宜过于单一,应本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优势的原则,有计划地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是改善土地生态结构,建立良性环境的关键。中国除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外,南方广大山区地处亚热带、水分条件好,树木生长快,造林和封山育林都能很快取得成果,林业生产潜力很大。平原地区和牧区的防护林网建设,能改变无林状态,增强其抗御风蚀和调节小区气候的能力。此外还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区,建立一批木本油料、木本粮食和副产品的基地。
牧业在中国比重还较小,不论农区、半农半牧区都应大力发展。农区现在牲畜头数占全国的86%,提供的肉食占95%,应逐步改善畜牧业结构,利用草山草坡发展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半农半牧区应农牧结合,农业生产要为牧业提供饲料,除发展本区的畜牧业外,可逐渐建成为牧区的牧畜育肥区,把现代化农业与牧业紧密结合起来。牧区需加强草原管理、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改善畜群结构,增加母畜比重,提高出栏率,实行以草定畜的科学管理,使草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选择水土条件适宜的土地建立饲料饲草基地,实行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生产方针,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调整农业用地结构 农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既有争地、争水、争劳力、争季节的矛盾,也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依赖关系。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使粮食、经济作物搭配合理,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优势。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国民经济计划、人民生活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又要随这些因素变化而更改。具体调整时,要注意:❶考虑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一般大范围的作物布局主要决定于热量、水分、地貌等因素,而小范围的作物结构与水利、土肥、小地形、小气候等关系更为密切;
❷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当地资源并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国家的政策、计划指导下增加产量和收入;
❸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可能;
❹要统筹兼顾,合理搭配,用养结合有利于培肥地力,增产增收;
❺要考虑农田生态平衡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稳定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国粮食作物的配置,要以地方性自给生产为主,经济作物要逐步扭转过于分散的局面,对那些种植在不适宜地区的经济作物,要逐步调整改种适宜的或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在生态条件最适宜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用地养地 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是培养地力,实现持续增产的有效措施。用地养地的途径很多,如合理轮作倒茬,施用有机肥料,生物养地、秸秆还田等。合理轮作的养地作用,主要是均衡地利用土地养分、水分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不同作物要求养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它们吸收利用的能力也不同,禾本科作物对氮、磷和硅吸收的数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数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氮素和钙,而对硅吸收数量显著的少。冬小麦、亚麻只能利用土壤中易溶性的磷化合物,而燕麦、马铃薯及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利用土壤中难溶性化合物的能力较强。后一类作物留下的残茬和根系中所含的磷化合物,可以补充土壤磷素的供应,并可供下茬作物利用。连续栽培同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特定养分片面消耗。在栽培了浅根性作物之后换种深根性作物,可以利用由于淋溶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在干旱地区还可以利用深层贮存的水分。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肥力,豆科作物因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包括豆科作物的轮作就可以改善土壤中氮素状况。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落叶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水旱轮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显著作用。作物地上部和根系的分泌物及根际微生物的分泌物,对土壤性状有重要影响,合理轮作与否将产生不同效果。增施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产量有显著作用,因地制宜大力抓好积、种、养、制几个方面,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料,使土壤中有机质建立合理的周转平衡,并有积累,就能收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效果。
耕地整理 耕地内部组织必须适应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合理安排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种植业的生产条件以及建立科学的耕地利用方式,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等要求。耕地整理主要包括:耕地形式的选择、耕地的组织形式的确定、耕作田块的划分、田间排灌渠系统和护田林带的配置。耕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地形条件和水利条件考虑,山区丘陵坡地上宜采用梯田,平原宜采用方田、条田,低洼易涝排水不畅地区采用沟洫畦田的台田。耕地组织形式是落实轮作制对耕地利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❶耕作地块的组织形式,是将全部耕地划分为若干耕作区,每一耕作区划分若干耕作田块,各田块只从时间上考虑作物的轮作换茬顺序,按年按季进行作物种植安排;
❷轮作区加机动地段,是将大部分耕地组织成固定的轮作区,而将少部分耕地划成单独地块,留作机动使用。耕作田块是田间操作、轮作和土地建设的基本单位,对合理组织田间生产、充分发挥机械作业效率、农田灌溉及轮作倒茬有直接的影响。田块的大小和长宽度,与经营规模、地形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和轮作方式和机械化水平有关,一般以人、畜力作业的田块长不超过400米,机械作业田块不超过1000米。宽度根据机组作业幅宽的倍数确定,末级排水沟的有效间距和护田林带的有效间距因地制宜地确定。田块方向以利于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利于机械作业,灌溉排水,水土保持和防风为宜。

土地利用land use

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和一定的经济目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而对土地进行的使用、保护和改造。它反映着一定区域内人和土地、人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土地利用必然涉及到整个区域内的所有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因此,土地利用不仅与农业生产有关,而且与包括工业、城市、交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有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呈现相互交织作用的状况,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必须从人地关系的动态发展着眼,从时间和空间上综合考虑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

梯田/围田和圩田/柜田/架田或葑田/涂田/沙田/垸田

☚ 用粪三宜   梯田 ☛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tudi liyong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的经营和使用,是人类利用地表自然资源的基础形式。土地的利用是对土地自然功能的利用,因此受到土地自然条件和自然结构的制约,但由于它又是一种社会经济技术活动与土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一定社会生产形式下的土地关系,一定经济水平下的土地投入,一定技术水平下的经营管理,都会对土地利用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利用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❶人为性。土地利用是一种人为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某种利用方式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与人类的主观选择有密切关系。
❷地域性。土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亦因地而异,这种地域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在土地利用上。
❸相对不稳定性。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结构相比,土地利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即动态变异性。因此,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和人为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地关系中的矛盾,问题首先在土地利用上暴露出来,许多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也需要通过土地的合理利用来实现。正是这个原因,土地利用研究受到地理学的高度重视,除农业地理学把农业土地利用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外,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也很重视并积极进行土地利用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自然地理学在进行土地综合研究、发展土地科学的努力中,把土地利用研究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侧重研究两方面的问题:
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即在土地类型划分、土地评价、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自然结构、生态和生产特性与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之间的对应分析与评价,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和角度来评价二者之间的协调与不协调,土地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与土地自然结构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并分析造成矛盾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原因。
❷土地合理利用结构的生态经济设计,在上述第一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分区。

☚ 土地评价   土地规划 ☛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壮族地区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山地、石山、丘陵、台地、平原、水面等都占有一定比重,对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十分有利。广西目前的土地利用有以下特点:❶利用类型多样,林牧用地占多数,耕地较少,已利用和可能利用的土地结构是:宜林地占55.5%,宜牧地占22.5%,宜农地占12.8%。水面占2.9%。
❷土地利用地域性明显。主要表现:一是东西差异,东部是广西的主要农业分布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水面、城镇居民点等用地为主,西部以山地利用为主;二是南北差异,南属南亚热带,土地利用以一年三熟、种植热带作物为主。北属中亚热带,土地利用以一年两熟、种植亚热带林木、农作物为主。
❸广西宜林宜牧荒地资源达800万公顷,发展林牧业的后备资源潜力很大,突出的问题是:宜农荒地面积仅约50万公顷,而且资源分散、土质贫瘠,开垦质量差,是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 农业生产布局   粮食作物及分布 ☛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把作为物质资料的土地分别投入生产和生活及其他用途,从微观和宏观上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而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价值和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的过程。
土地利用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土地是多种自然因素 (空气、土壤、水分、海拔高度、地貌、生物、岩石、地形等) 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因素的利用。要利用这些因素就要认识这些因素,如果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对这些因素的认识程度就高,利用这些因素所采取的手段、措施也就越恰当,因而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
土地利用又是个经济问题。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后,才能进入生产过程。作为经济问题的土地利用,由生产力的组织和生产关系的协调两大方面所组成。这就是土地利用经济问题的基本内容。
现在,人们常说的土地利用,已经是包括土地的勘测、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综合行为。土地利用的目标,一般可概述为: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挥土地的社会、经济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有:
(1) 统筹兼顾的原则。由于土地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人们对土地有多方面的需求,因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必须在土地利用上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以便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
(2) 农业优先的原则。即要首先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具体要做到:
❶在既定的土地生产率的条件下,全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应保证全国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而且要布局合理;
❷扩展非农用地,要尽可能占用非耕地;
❸占用耕地时,要尽可能先劣后优,先低产、后高产,对名、优、特农产品生产用地,实行严格保护;
(3) 节约用地、集约经营的原则。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求矛盾尖锐,要求我们要认真节约用地,实行集约经营,以便使有限的土地发挥较大的作用。节约用地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土地,避免荒芜,尽可能做到优地优用,劣地劣用; 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追加更多的人力、物力或财力和技术、经营管理,以取得更多的产出。
(4) 提高效益的原则。利用土地应在保持生态平衡、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宏观而言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要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空间效益,即确定每块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和利用方式,发挥其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二是要发挥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益,即发挥各用地项目之间的互补互给的综合经济效益,即是根据生产集聚效益原理,发挥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集聚效益。
(5) 永续利用、提高地力的原则。即对土地的利用与土地的改造、培养地力、保护土地及土地的垦复等相结合。即要使每一块土地都能够发挥其作为土地应有的功能,又要使每一块土地都能提高其生产潜力; 使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服务。
(6) 强化土地利用管理的原理。土地利用管理的职能在于对土地活动进行安排、调节和控制,使土地尽可能发挥其最优功能。

☚ 土地类型   土地评价 ☛

土地利用

广义指人们对各类土地的使用、保护和改造;狭义指人们对农业中的土地使用、保护和改造。在一切自然资源中,土地是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在工业(采掘业除外)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都需要一定的土地作为生产基地和活动场所。在农业中,土地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它为植物提供支持生长发育、接受太阳光能的广布空间。是农作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源泉。
土地利用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个社会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合理利用土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是人多地少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地合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发挥各类土地的潜力;要节约用地,特别要珍惜现有的耕地; 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垦荒; 要对土地的开发使用、保护和改造制定适当的政策。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土地的特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活动。土地开发: 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改变成可使用的状态。土地利用: 指土地开发后,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土地整治: 在利用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土地的某一方面需求,克服土地特性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的活动。土地保护: 为持续利用土地,防止土地变坏,而采取某些措施,保持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活动。

☚ 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利用结构 ☛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效果不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索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及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其适宜的用途,以趋利避害,使地尽其利。(2) 讲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使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物力消耗最少,获得的物质财富较多。(3) 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改良土地,提高土地肥力,为农业持续增收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4) 节约用地。利用必要的制度和法规,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防止破坏和浪费土地资源。

☚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率 ☛
000007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