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土俗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土俗字

土俗字

壮语称sawndip[saɯ1dip7],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榃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䦟(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奎(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仦(音袅),小儿也,奀(音动),人瘦弱也。𤯚(音终),人亡绝也。(音腊),不能举足也。𡚻(音大),女大及娣也。𡶪(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姐》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刻划文字   方块壮字 ☛

土俗字tu su zi

Chinese characters employed to represent Chuang pronunciation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