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本位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而形成的一种国际货币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各国普遍以黄金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的国际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狭义仅指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金币本位制所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主要特点为: (1) 黄金既是各国的本位货币,又是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各国的金币按规定的重量成色铸造并自由流通,黄金可自由输出入,银行券和纸币也都规定含金量并可自由兑换黄金。(2) 各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形成铸币平价,是决定货币汇率的基础。汇率波动受黄金输送点的制约,相对稳定。(3) 国际收支受“价格与现金流动机制”的调节,自动保持着基本平衡。(4)国际结算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制度,对外支付和资本移动不受任何限制。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一个相对统一、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适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顺利运转对于促进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起了很大作用,但它又是一个自发形成的松散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金币本位制崩溃,一些国家转而采用金汇兑本位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则实行金块本位制。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限制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国际金本位制度陷于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或黄金挂钩,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黄金——美元本位制。1971年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不再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价以后,这种不完全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