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流通论guofang liutongluntheory of defense circulation
关于国防流通的内涵、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理论体系。是国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防流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国防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及军品和劳务的商品属性的认识过程等。
国防流通是国防部门(军队)与企业之间以货币为媒介的产品和劳务的交换过程。然而,这一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对于军品和劳务的商品性的认识问题。过去,中国理论界因受产品经济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否定军品的商品属性,一般只使用“军品交换”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军品的商品属性,1985年前后开始使用“军品流通”这一概念。但这还仅仅限于产品,还没有认识到为国防服务的各种劳务的某些商品性,也不承认它的采购和流通问题。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不仅认为武器装备等军品是商品,可以流通,而且把为国防服务的劳务,如技术服务和劳动服务等都作为商品,都可以买卖和流通。因此,国防流通是“防务机构为了国家安全而购买一切流动和固定的货物和劳务”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理论界突破了“劳动力不是商品”这一理论“禁区”,与此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一部分为国防服务的劳务也具有商品性质,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国防流通的内涵。
关于国防流通地位和作用问题,有两种绝对对立的观点。以苏联的军事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观点是:在军事经济领域只有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环节,而无流通环节,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内部的交换。如波札罗夫说:“军事经济的三个专门环节,即生产环节、分配环节以及为最终军事消费服务的环节。”很显然,这是苏联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理论的产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防流通作为重要环节,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们往往把国防流通称作“国防市场”,说明军队与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并有着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防流通环节是国防经济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联结军方和企业的桥梁。二是保障国防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军品和劳务的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得以实现,军品和劳务的再生产就无法进行,国防经济的运动过程就会受阻。三是可以促进国防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有国防流通过程,就有竞争,就要遵循价值规律。这就促使人们加强成本核算,促进企业管理。
关于军品和劳务的价格问题,也是国防流通理论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军品的某些特殊性,即使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军品的价格也具有某些垄断性。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军品的垄断性更为突出。在大军事垄断财团的操纵之下,军品和劳务的价格往往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以获取高额利润。新中国建国后的军品价格,一般是军品成本再加成本的5%(作为利润)。这种定价方法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改革的方向是尊重价值规律。这有利于调动军队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