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复员论guomin jingji fuyuanlundemobilization theory of national economy
关于国民经济复员的活动过程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国防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
最早对国民经济复员进行比较系统理论概括的,是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认为战时经济(非常态经济)经过复员进入平时经济(常态经济),并对经济复员的过程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中国国防经济学家董问樵在其《国防经济论》一书中,更加明确地给国民经济复员下了一个定义: “即将战时经济引渡到国防平时状态的经济去”。并认为: “所谓经济复员,决不是简单地再把从前的经济关系建立起来,而是要适应新的环境,另采取一种完全新的平时经济之发展”。1991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战时经济论》的定义是:“经济复员,作为经济运动的一个特殊阶段,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从战时轨道向平时轨道的归复过程。”1992年11月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的定义为:“国民经济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的过程。”
关于国民经济复员时机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复员的时机应该选择在战争结束。因为不等战争结束就进行国民经济复员是相当危险的。战争在未正式结束之前,什么情况都会发生,包括战火扩大蔓延。另一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复员的时机应该选择在战争结束之前的某一时候。因为战争结束并不是突然的,而是有一个从高潮到低潮,再到结束的渐进过程。把握这一过程,在战前就开始着手进行复员,可以争取主动。对于复员时机的正确认识,应该考虑到参战国的具体情况,即它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或是不胜也不败。一般认为,战胜国比较主动,可以在战争正式结束之前的适当时机复员。而战败国则比较被动。因此,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复员时机,更符合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于国民经济复员的阶段的认识,一般认为,复员时间不长,没有阶段的划分。但是,董问樵则认为,国民经济复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经济善后和经济复兴。经济善后在先,经济复兴在后;经济善后是消极的,经济复兴是积极的。经济善后主要是恢复市场,安置复员退伍军人,医治安顿伤残人员等。经济复兴则是奖励生育,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业,使生产达到甚至超过战前的生产水平。
关于国民经济复员的政策问题,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复员政策也不会相同。但理论界认为,一般情况下,各国经济复员的基本政策应该有下列四条:
❶缓解经济统制的政策。战时为了战争的需要,国家不得不降低民众消费水平和牺牲经济自由,实行全面和严格的经济统制。至于缓解到何种程度,这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
❷休养生息政策。战争洗劫过的国家,民众贫困,经济衰败。非取休养生息政策不足以恢复元气;
❸广泛的社会救济政策。战争刚过,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伤残人员很多,没有社会救济,这部分人就无法生活,社会也无法安定;
❹实行新的产业政策。大幅度减少军品生产的比例,把生产武器装备的工厂调整到生产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行业,以补充短缺的消费品和民用生产资料。
关于国民经济复员的内容,一般认为,凡是经过国民经济动员的部门和企业,都要经过复员过程,达到平时状态。因此,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也就是国民经济复员的内容,只不过是动员的“逆过程”。当然,国民经济复员并不是国民经济动员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新的层次、新的结构上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