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急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急死

又称“猝死”。外表健康的人,由于体内暴发疾病或者潜在疾病迅速恶化而导致的突然意外死亡。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一般不超过24小时,其中在发病后30秒钟内死亡者称为即时死。死亡可发生在休息、睡眠时,也可发生在情绪激动、剧烈活动、暴饮暴食或轻度外伤后。虽然急死是由于疾病造成的结果,属于非暴力死亡,但往往由于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而被怀疑为中毒、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或医疗事故所致。另外,某些犯罪分子为逃避罪责,常采用较隐蔽的手段将人害死后伪报病死。因此,对下列情况均应进行法医学鉴定,以解除怀疑或揭露犯罪行为。(1) 外表健康的人突然发病并迅速死亡,由于无人见证或来不及诊断,死因不明。(2) 死者生前患有某种潜在疾病,但症状轻微,未引起自己或他人的重视,却意外突然死亡,特别是发生在与人争吵或轻度外伤后,常疑为暴力致死。(3) 疾病虽已诊治,但病情异常发展而死亡,怀疑可能为医疗事故。鉴定时,必须对尸体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包括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必要时应提取检材作细菌学培养和毒物分析。同时还应详细了解案情和勘查现场,以排出各种暴力死,确定导致急死的病因。

急死

即“猝死”。

急死

即猝死。

急死

急死

凡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病变(器质性或非器质性)而发生急速的、意外的死亡,统称为急死或猝死。急死发生迅速,通常在出现症状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但有一部分几乎是闪电式的,自出现症状到死亡仅几十秒钟,谓之即时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者均归入急死的范畴。急死前表现形式不一:有些急死者先感觉有轻微的不适后突然死亡; 有些虽患某种慢性疾病,但并无预示恶化的迹象而突然死亡; 也有些缺乏任何病的感觉,几乎不经过濒死期,或突然意识丧失,经过短暂的濒死期而死亡。总之,死亡的发生使人感到意外,许多法医学者强调这种意外性比急速性更为重要,更具有法医学意义。
急死是因自然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属非暴力死,原无法律问题,但由于以下情况,常成为法医学检查的对象,而且占法医学尸体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❶发病突然,迅速致死,死因不明; 或于夜间睡眠中死亡,无目击者,以致怀疑自杀或他杀。
❷症状轻微,未为亲属、朋友或医生所知晓,而突然死亡。
❸死前有争吵或轻微损伤,怀疑暴力致死。
❹因病住院,在住院期间或治疗过程中突然死亡,疑为医疗事故。
通过对急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可起到以下作用: (1)揭露犯罪行为,或澄清案件性质。因某些疾病可发生急死,从而被犯罪分子所利用,趁被害人患病服药之机,将毒物投于药中造成中毒死亡;或趁被害人无力挣扎之时,施以暴力(损伤或窒息)致死,伪报急死,以逃避罪责。通过尸检,常可弄清犯罪者施行何种暴力以及暴力作用的方式,从而达到揭露犯罪行为的目的。在实际检案中,亦常有将急死疑为中毒(投毒他杀)者,因此,通过尸检查清急死原因后即可解除怀疑。
(2) 研究急死的病因及死亡机理,提高预防急死的水平。引起急死的疾病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死亡机理也因病而异,十分复杂。例如许多冠心病急死,特别是于数分钟内死亡的病例,并不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突然堵塞,而是由于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纤维性颤动所致。心室纤颤并不意味着广泛的心肌损害,而是一种可逆的心电不稳定的表现。因而如能及时发现,积极抢救,完全有可能得到控制。又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以及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所致急死,常有一定的诱因,如体力活动增加、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等。对这些病例,如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则可降低这些疾病引起急死的病死率。
(3) 急死死因的统计是全社会死因统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对于急死死因的统计分析,都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为全社会死因统计分析增添了内容。这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的消长趋势的了解、采取防治措施、制订医学科学研究计划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急死的鉴定要排除暴力因素(即非自然原因),同时找出可致急死的病变,确定死亡原因。为此,必须进行全面的法医学尸体检查。解剖时,应采取脏器组织作组织学检查; 必要时留取检材,作细菌培养或毒物分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医病理工作中应用的技术和方法亦日益增多,如组织化学、荧光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法)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此外,必要时还可采取样品作生物化学检查。通过尸体解剖及各种实验室检查,取得完整的资料,在鉴定死因时,必须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注意急死与中毒死的鉴别。如尸检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从体内检出大量毒物(如磷化锌),应鉴定为中毒致死; 相反,有时检出某种毒物,但经调查是因治疗、嗜好或职业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经毒物含量测定,未达中毒或致死量,而内脏又有足以解释死因的严重病变,则应鉴定为急死。
(2)假若案情中有争吵或外伤史,剖检除发现某种自然疾病(如冠心病或脑出血)外,尚见有损伤,则法医工作者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❶是否由自然疾病单独致死。
❷是否自然疾病对死亡仅起一定的作用。
❸是否单纯由外伤致死。
❹是否外伤仅为造成死亡的一个因素。
(3) 在大多数急死案例,通过尸检可查出自然疾病,明确死因。但也有少数情况,虽经各种详细检查,却找不到任何致死的病变。这可能主要是功能性障碍,或由于某些生物化学紊乱,形态学上未能显示出来(见“青壮年急死综合征”和“婴儿急死综合征”)。
急死的原因包括内在病变(或潜在性疾病)和诱因。某些诱因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是毫无危害的,但对有严重潜在性疾病的人,却可导致死亡的后果。急死的诱因有:
(1)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表现为狂喜、忿怒、恐惧、争吵等为急死常见的诱因。通常认为在情绪激动的影响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进而冠状动脉扩张,平均血流量增加,心肌代谢亢进,心脏工作量增加。同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多。对心脏病患者来说,病变的心肌不能担负交感兴奋所加给的突然增加的代谢负荷,导致急性心力衰竭。此外,心肌对儿茶酚胺水平的增高是敏感的,表现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致急死。
(2) 体力活动过度,如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也是颇为常见的诱因。剧烈运动使心脏的负荷急剧增加,对于患有潜在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的人,可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
(3) 外伤或感染,例如慢性脾肿大患者,在腹部受轻微外伤后,可致脾破裂而死亡; 轻微的感染能使患者的抵抗力降低,促使原有疾病发作或加重而死亡。
(4) 其他因素如暴饮暴食、过冷过热等,均可为急死的诱因。有部分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及冠心病患者在暴饮暴食后突然死亡; 又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过冷过热时发生死亡; 多数肺部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在受凉(冷水浴、寒冷气候)后不久死亡等。
引起急死的潜在性疾病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按器官系统来进行分类,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国内外关于急死的统计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是引起急死最常见的原因,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次之。兹选几组较大宗的统计资料列于下表。

急死的统计资料(按器官系统分布)

 东京都
监察
医务院
(1968)
Janes
Brighton
(1954)
Helpern &
Rabson
New York
(1937~1943)
Weyrich
Wien(1911
~1917)
Graz
(1919~1928)
尸体解剖总数1407
(%)
2000
(%)
2030
(%)
2668
(%)


71.9
28.1
55.6
44.4
80.9
19.1
55.4
44.6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中枢神经系
53.7
11.2
19.6
59.4
15.0
14.6
44.9
23.1
17.9
42
23
9
消化及泌尿
生殖系统
5.57.09.713
其他10.04.04.413
☚ 霉变食物中毒   心血管疾病急死 ☛

急死jí sǐ

sudden death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