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和目标》
这是周恩来1963年8月23日在讨论《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的讲话要点。1963年9月6日至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农村工作,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等问题,并着重讨论工业发展的方针问题。为给这次会议做好准备,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周恩来在讨论这个文件时讲了话,共计15点:(1)文件初稿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有许多好的想法和意见,作为讨论工业问题的根据,很有益处。(2)同意邓小平的意见,研究我国工业发展方针的出发点是立足现实,瞻望前途。
❶必须进一步总结14年的建设经验。对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必须加以比较分析。
❷必须对现实有恰当的估计。要摸清工业和农业的现实,必须研究几个基本数据,必须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必要的计算。搞经济工作,钻到数字里去拔不出来是不对的,不研究数据也是不对的。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当于40年代的国际水平,技术水平有的已经达到50年代的国际水平。工业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可以迎头赶上,更快地促进工业水平的提高。
❸必须瞻前顾后,有一个远期的奋斗目标。是否可以提,用23年的时间或者是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
❹必须抓住中国的特点。用八个字概括是:国大、物博、人多、任重。我们现在还没有摆脱经济落后的状态,还是一穷二白。(3)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目标和道路。
❶三面红旗特别是总路线,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总纲领。
❷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❸应当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基建和生产。首先,按照低标准解决吃、穿、用问题。其次,发展基础工业,以十年作为一个建设周期,进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再次,照顾到国防和突破尖端。第四,培养技术力量,掌握先进技术。第五,奋发图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到1975年基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出粮、棉、钢和煤炭等的奋斗目标。(4)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各部门的比例关系。(5)基础工业与重点工业的关系。在发展基础工业的过程中(包括地质、采掘、冶炼、制造、动力、运输六个方面),不同时期应当有不同的重点。(6)新工业基地与老工业基地的关系。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同时,又要充分估计到新工业基地的作用。(7)大中小企业问题。大型企业是骨干,中小企业应占多数。发展中小型企业有利于城乡结合。(8)专业协作与设备更新问题。应抓紧研究对机械工业的调整方案,在调整基础上加强专业协作和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9)综合利用问题,要认真抓住原料基地的和城市建设的两个环节。(10)联合公司问题。因缺乏经验,要积极组织试点。(11)技术力量和技术政策。技术力量要成龙配套。(12)劳动力安排与工资政策。大部分人要输送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劳动。(13)积累与消费。要研究积累和消费、基本建设投资和其他财政支出的比例。太高太低都不合适。(14)管理水平问题。企业管理必须运用经济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强调政治领导和统一计划的原则。(15)长期规划问题。要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和目标,制定农业长期规划和工业长期规划。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经过研究,对三年后的任务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全文约4 000字,载《周恩来经济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