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困辨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困辨录

困辨录

明代王阳明学派的著作。八卷。明聂豹著。聂豹(1487—1563),字双蔚,号双江。永丰(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官至太子太保。虽未曾亲炙王守仁,但自称王门弟子。著作除《困辨录》外,还有《双江论学书》。《困辨录》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诏狱时所作的札记。有辩中、辩易、辩心、辩素、辩过、辩仁、辩神、辩诫八篇。
《困辨录》主旨是“主静”,以为良知只有通过静寂的工夫,才能达到。推崇王守仁“良知是未发之中,廓然大公的本体”(《辩诚》)之说。作为本体的良知是先于感官对外物的反应而存在的自在本体,“不睹不闻,未发之中”。这样的良知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因而强调“立人极者,常主乎静”(《辩中》),力图以静包容动,“静而宰夫动,动而常夫静”,“凡用功,似属于动,而用功的主脑,却是静根”(同上)。以静兼动,意味着将主静作为致良知的工夫。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越出王守仁先验良知说的范围,但它反对王畿与泰州学派的“现成良知”说,认为未发寂然本体之良知,并非是自发的知觉与情感,而“现成良知”说恰恰有这样的弊病,把“致良知”视为率性而行的自然过程,否认要有主静、主敬的不懈努力的过程。所以,作者将此斥责为“近世学者猖狂自恣,往往以主静为禅学,以主敬为迂学”(同上)。
所谓“主静”、“主敬”的工夫,就是存养“孩提”时“纯一未发的本体”(《辩诚》)。这种主静归寂的工夫是与外界相隔绝,又不经历一个中介过程的纯粹自我反归:“本体非敬不复,敬以持之,以作吾心体之健,心体健而后能廓清扫荡,以收定静之功。”(同上)这就排斥了一切涉于“营欲谋为”(《辩过》)的践履活动,也排斥了理性思维。“才涉思议,便是憧憧,如憧憧则入于私矣,其去未发之中,何啻千里?”认为思维活动引起了纷乱,因而不能达到未发之体的良知。这样,“主静”,“主敬”的归寂工夫具有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
不过,其对理性思维的排斥亦包含着反对求学引经据典,模仿古人的合理因素。“今世之学,其上焉者则有三障:一曰道理障,一曰格式障,一曰知识障。讲求义理,模仿古人行事之迹,多闻见博学,动有所引证”,然而“义理随事变以适用,非讲求所能备,事变因时势而顺应,非格式所能拟。义理事变有圣人所不知之处,非一人所能周,故曰障”(《辩诚》)。认为义理事变并非一成不变和固定的格式,因而圣人不可能为我们提供无所不包的义理和固定不变的格式。一般认为其思想和罗洪先较为一致,在王门后学中独成一家。
收入《双江聂先生文集》,为第十四卷。黄宗羲《明儒学案》有节录。

☚ 明道编   学蔀通辨 ☛

困辨录

八卷。明聂豹 (1487—1563)撰。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 (今属江西)人。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任华亭知县。嘉靖四年 (1525),召为御史。因劾奏宦官和权臣,而有能谏之名。出为苏州知府,后家居十年。再次起用历任平阳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兵部右侍郎、太子少傅等职。因反对“开海滨互市禁”,忤旨罢归。他初好王守仁良知之学、后世称其学“出于姚江”。然而他的学说与王守仁颇有差异。聂豹之学的最大特色是“归寂”说。著有《双江聂先生文集》等。此书为嘉靖二十六年 (1547),他被诏狱时的札记。分为 《辨中》、《辨易》、《辨心》、《辨素》、《辨过》、《辨仁》、《辨神》、《辨诚》等八类。罗洪生为之批注。其书主要阐述自己的“归寂”之说。他认为,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但不可以 “知发”为良知,而忘其所发之本原之地。此本原之地为不睹不闻的寂体,而不睹不闻便是未发之中。“良知”与 “知”有区别,“良知”是“寂”体,“知”是 “良知”之发用。二者为体与用的关系。因良知本寂,故“归寂”便成为“致良知” 的根本途径。这种学说与王守仁的 “知”即 “良知”即“心之本体”的观点相异,所以受到同门的非难。此书颇有特色,是研究聂豹学术观点的重要文献资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