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教育敕语》发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教育敕语》发布 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形势下,西方欧美国家的近代思想与日本的传统思想观念展开交锋,以至于在1880年前后出现了关于德育问题的争论,引起国民的思想混乱,文部省也难以确定比较固定的德育方针。1889年2月颁布了以天皇亲政和立宪主义相结合为特征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根据该宪法,天皇自然地成为教育上的最高权威,具有通过敕令决定文教政策的大权。为了使一君万民思想渗透到国民之中,维护以天皇制为基轴的统治秩序,明治政府内部的保守派一直试图确定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德育方针。1890年2月,内务大臣山县有朋主持召开地方长官会议。会议上,地方长官就道德教育的方针问题请文部大臣榎本武扬作出说明。2月26日榎本武扬将地方长官招集到文部省,阐述了政府的德育方针,其中把五伦五常之道,即孔孟之教作为德育的基础。后来,山县有朋提议将确立德育方针问题移至内阁会议讨论,明治天皇也参加了这次内阁会议,并采纳地方长官的建议,指令榎本文部大臣“编写箴言”。同年5月内阁改组,山县有朋任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罢免对德育“不热心”的榎本武扬的职务,委任原内务次官芳川显正为文部大臣。随之,明治天皇命山县有朋和芳川显正共同商议编写教育箴言。于是,芳川显正委托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中村正直起草敕语文稿,即《中村草案》。但是《中村草案》未被山县有朋认可,也受到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的批判。同年6月山县有朋委托井上毅重新起草了敕语草案,即《井上草案》。此外,天皇的近臣、枢密院顾问元田永孚也起草了一个草案,即《元田草案》。实际上,《元田草案》是以《井上草案》为主体,经元田永孚修改成形的。9月26日以“关于德教的敕谕”为名提请内阁讨论、修改。10月21日改称为“敕语”,上奏天皇。元田永孚又受天皇之命,对草案作了最后的文字修改,当月24日得到天皇裁定。10月30日,天皇将山县有朋和芳川显正招至宫中,向他们下达了敕语文本。次日,文部省正式发布了《关于教育的敕语》,通称为《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是一份短小而简洁的文书,日语原文仅有315个字。它的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 《教育敕语》是日本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开始走向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产物,是将日本的军国主义、国家主义和封建儒教思想、近代资产阶级伦理观糅合在一起的思想产物,对日本战前的教育界、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敕语》颁布以后,即被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指针,对战前的学校教育起著支配作用。学校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重大节日,都把“奉读”《教育敕语》作为一项程序。保护文部省下发的敕语誊本不受损害是学校异常重要的事情。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根据《教育敕语》的宗旨施行的,编写修身教科书依据的是“敕语”规定的道德条目,编订日本历史(国史)教材依据的是“敕语”中的皇国史观。许多学校的校训都是根据《教育敕语》的宗旨制定的。另外,《教育敕语》提倡“尊王爱国”的军国主义、国家主义道德,对过激的欧化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加以排斥,这对于统治国民的思想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通过法律手段废除了《教育敕语》。1948年6月19日,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关于废除《教育敕语》等的决议”,同时国会参议院也通过了“关于确认《教育敕语》等失效的决议”。但是,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教育敕语》的影响并没有就此而消失,在日本民族的道德伦理、教育乃至整个精神生活方面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