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货币文字
货币文,指铸在钱币上的六国文字。又称泉文。泉即钱,二字古音相通。
春秋后期我国出现的铸币,到战国则广泛流通起来。其形式有: 布币,形似农耕具中钱鎛 (铲),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 刀币,形仿手工业的削刀,主要流通于齐、燕、赵、楚; 圆钱,或圆廓方孔,或圆廓圆孔,主要流通于秦,六国也有铸造,但主要流通于北方; 蚁鼻钱,形似海贝,流通于楚。其中布币和刀币的文字资料最丰富 。(见图2—51)

图2—51 战国货币文字
战国货币上的文字为数不多,一般铸以城市的名称,或加上币值面额。货币文,字形多潦草,笔画、偏旁省略每出人所料,故变体字多。例如: 方足布上“高都”省作 “高者”,刀币上 “灋货”省作 “去化”,不仅形符,声符也在可省之列,这种现象不但商周文字中很少见,就是同时期的它种文字资料中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