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库全书总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目录书。清乾隆皇帝接受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令开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编校群书,效仿汉代刘向、刘歆校书的旧法,每校一书,就写一篇提要,放在书前,对该书内容大要、长短得失、授受源流及作者履历作一简要介绍,随书进呈乾隆皇帝浏览。这些提要后由总纂纪昀、陆锡熊(见“四库全书”)等进行统一笔削润色,辑为一编,命名《四库全书总目》。该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定稿,并由武英殿刻版印刷。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地方官府据武英殿本重刻,并加校正。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又以浙江刻本为底本覆刻,并据武英殿本重作校正。此后刻印、影印、排印的本子不少,但不出以上3本范围。3本之中,浙本误字较少,1964年中华书局以浙本为底本拼版缩小影印,由王伯祥断句,并据殿本、广东本作《校勘记》附后。又乾隆五十二年(1787)将李清《诸史同异录》、周亮工《书影》等11种书作为“违碍书籍”从《全书》中抽出,并将各书提要从《总目》中删除,中华书局影印时根据故宫博物院所存底本编成《四库抽毁书提要》附后。嘉庆时,阮元采进四库未收书170余种,各书撰有提要,道光二年(1822)由其子阮福编刻为《揅经室外集》5卷,此次影印也附在《总目》后边,名《四库未收书提要》。全书之末另编书名及著者索引。这是目前较完善的本子。
 该书200卷,卷首4卷。正文共收录古代图书的提要10256篇。卷首载诏谕、表文、职名、凡例等。本书分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子部分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道14类;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四部之下凡分44类。有些类又包括不同性质的图书,就再分小类,称某某之属,如经部礼类分周礼之属、仪礼之属、礼记之属、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杂礼书之属;史部政书类分通制之属、典礼之属、邦计之属、军政之属、法令之属、考工之属;子部艺术类分书画之属、琴谱之属、篆刻之属、杂技之属;集部词曲类分词集之属、词选之属、词话之属、词谱词韵之属、南北曲之属。同一类属的书,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但对古书的注释考辨之作,则排在被注释之书的后面,如《史记疑问》附《史记》后,《班马异同》附《汉书》后,便于相互参考。该书所收之书分为两类:著录之书和存目之书。因为《全书》纂修中,馆臣根据当时的标准对图书分了级别,优秀之作及长短互见、瑕不掩瑜的被列为著录之列,即《全书》予以收录;那些寻常著述、无所发明的,或“言非立训,义或违经”的著作,被列为存目之列,即仅存书名,以备参考,《全书》不予收录。当统编该书时,这两类书也自然有了区别。各类之中著录之书后面紧接着便是存目,如经部易类共10卷,前5卷为著录各书提要,后5卷就明白标出“易类存目”字样。该书收入的10256篇提要中,存目之书的提要就占了6793篇,接近全数的三分之二。
 该书于全书之首冠以《凡例》20条,对本书的分类及撰写大小序和各书提要的方法进行了透彻的说明,对刘向以来目录书的长短优劣进行了批评,可视为全书纲领。例如第9条论提要:“刘向校理秘文,每书具奏。曾巩刊定官本,亦各制序文。然巩好借题抒议,往往冗长,而本书之始末源流转从疏略。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稍具崖略,亦未详明。马端临《经籍考》荟萃群言,较为赅博,而兼收并列,未能贯串折衷。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对前代目录的提要写法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批判。该书四部之首各冠以大序(本书叫总叙),对四部群书的源流正变,给予简要透彻分析,是每一部的纲领。如《经部总叙》:“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识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这一段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勾画出中国经学的历史轮廓。接着总评道:“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最后划出经部10类:“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这篇大序足为治经的门径。大序之外,本书于44类之首又各冠小序,对该类源流加以辨析,如经部易类小序辨章易学两派六宗云:“《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𥘌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学者明白这一点、治《易》才能避免走弯路。又有小序不能完全说明的分并改隶之类问题,则在属类之末或当条之下附加按语,进一步申明。如经部礼类杂礼书之属末附按语:“公私仪注,《隋志》皆附之礼类。今以朝廷制作,事关国典者,隶史部政书类中。其私家仪注,无可附丽,谨汇为杂礼书一门,附礼类之末,犹律吕诸书皆得入经部乐类例也。”学者由此可知经部礼类杂礼书之属与史部政书类典礼之属的区别,同时也可明白本书对《隋书经籍志》的继承和变革。该书对各书所撰提要,一般是“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凡例》)该书以辨章学术为主旨,所以在人物生平方面较为简略,而考订是非方面用功极深。不但就一书论一书,而且前后照应,线索分明。如子部术数类《遁甲演义》提要,对遁甲之法的起源进行考辨,足以纠正旧说,正本清源。
 该书类例谨严,网罗宏富,考证较为精审,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著作,余嘉锡认为本书“足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
 该书卷帙浩繁,杂出众手,不能无误,拾遗纠谬之作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等,都是研读《总目》不可不参考的力作。

四库全书总目 - 可可诗词网

四库全书总目

 中国最大的目录书,又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永溶、纪昀等撰。永溶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六子,为挂名总裁,实际工作是由总纂官纪昀负责完成的。纪昀 (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 (今属河北)人。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以博闻强记著名于世。纪昀滑稽多智,故民间流传他的故事特多。一般读者知道有纪晓岚其人,是因为他写过一部笔记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其实,这不过是他茶余饭后的游戏之笔,他得以在后代学界传名的就是这部 《四库全书总目》。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原来只是 《四库全书》 的副产品,乾隆皇帝下诏各省访购图书时,就要求 “先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旨何在,简明开载,具摺奏闻”; 对从 《永乐大典》 中辑录出来的图书,也作了同样要求。后来,在编纂《四库全书》 的过程中,编校者都要在书前写一篇内容提要。这些提要经过总纂官纪昀的增删写定,分类汇总,便成了目录学的权威经典。《四库全书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再分若干类,如集部分为 “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典类”等,每部有总序,各类有小序,概括叙述各门学术的流变,实际上是对乾隆时代以前的传统学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最令人叹服的还是每一部书的提要,除了对作者生平和书中要旨有简明扼要的概括外,还对其版本源流、是非异同、瑕瑜得失等,如数家珍,一一道来。这样详细精审的目录书,在此前还没有过。因此,《四库全书总目》一问世,便被学者誉为 “学问门径”或 “读书指南”。自然,这样一部 “古今通学”,错误在所难免。近人余嘉锡钻研 《四库全书总目》 五十余年,撰成 《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但这位前中央研究院院士却谦虚地说: 纪昀能写 《四库提要辨证》,而我却不能写 《四库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文献书名。《四库全书》的书目和提要。清纪昀主编。共二百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书籍大都包括在这部丛书里。在编纂过程中,对于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和只抄存书目的图书都写成内容提要放在书前。介绍作者和著作的大致内容,简要地说明著作的优缺点和历代流传的情况。后来把这些内容提要分类编排,单独成书,就是《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共收书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其中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收入《四库全书》,六千七百九十三种只存书目。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影印本,并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
《四库全书》修成的第二年,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内容提要也做了许多删节,比较简明扼要。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后面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很便于读者翻检。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马氏文通 ☛

四库全书总目

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最大的一部解题书目。共二百卷。清·纪昀、永瑢等编。共收书目10254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的3461种,存目的6793种。每一种都做了提要,对作者的生平事迹,著述渊源,书的内容、版本、文字及其优缺点作简括的介绍、考证和评论。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每一部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四大部类之首,各有“总序”一篇,小类之首,各有小序一篇,扼要地说明这一类图书的源流以及分这一类的理由。此书广泛系统地评介了我国大量的古籍,对于希望了解祖国文化遗产一般情况和寻求读书门径的读者,能够起到“知类通方”的指示作用,书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订,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古籍的版本源流、文字异同、著者事迹等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须注意,其对书籍的评价,是从封建主义的观点出发的,使用时应谨慎。今有1981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清·于敏中等在原书基础上压缩改写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简明易查。

四库全书总目

古籍解题书目。亦称《四库总目提要》。清纪昀 (1724—1805)总纂。 二百卷。昀有《纪文达公遗集》 已著录。 乾隆三十七年,始修《四库全书》,昀任总纂官。按全书编例,每收编一种书,便由审编者撰其一篇提要,昀始终总其事,用功甚勤,经昀增删厘定,至乾隆四十六年完稿,呈乾隆帝钦定。后随“全书”续补抽换,又几经增删,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殿本刊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 六十六子目。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四书、乐、小学十类,附子目九;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附子目二十六;子部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附子目五。部、类前有总叙、大叙,说明分类标准,概括本类内容,子目后间附按语,阐明思想渊源,学术流派等分类立目原由。凡此著录选入《四库全书》者,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九卷。各类子目后附有“存目”,即仅写提要,不入编《四库全书》,共列“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凡一万○二百四十九种(据中华书局影印本)。提要大体介绍作者生平,内容大旨,著述渊源,考辨文字, 增删校勘, 篇帙分合, 本书得失,评论版本及其他方面优劣等。并于书名下注书籍来源和卷册数。分类守旧,思想掺杂糟粕,考证评价难免纰谬遗漏,但较完整系统地介绍乾隆前所存历代典籍,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与《四库简明目录》、《四库提要辩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参用。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以浙江杭州本作底本,用殿本、粤本校堪影印出版,附《四库撤毁书提要》、《四库未收书提要》和校堪记、书名、著者索引,颇便查阅。受此书影响,一九七一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一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所收书为《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和乾隆以后至清末大量古籍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

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目录。清代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纂修官对备选的书所拟的提要稿,由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修改成初稿,最后由纪昀加工定稿,成书于1782年至1789年间,历时7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武英殿刊版。共200卷,收书10254种、172860卷,包括《四库全书》收入的书3461种、79309卷;仅存其目的书6793种、93551卷。分经、史、子、集4部,44类,并设67属。部下有“总叙”,每类有小序,条目后有“案语”,说明类例演变。此书编成后,又有《四库简目》20卷,《四库补正》60卷等续补之作。其通行版本有4种。

四库全书总目

163 四库全书总目

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清代纪昀总纂,乾隆55年殿本刊成。是古籍解题书目,本书较完整系统地介绍了乾隆前中国历代所存经籍,提要介绍了选入各经籍的作者生平、内容大旨、渊源、考辨文字增删、篇帙分合、本书得失、评论版本及各方面的优劣、并在书名下注明本书的来源,对研究古籍有重要参考价值。书分经史子集4部44类,66子目。经部: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四书、乐、小学10类,附9子目; 史部: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附26子目;子部: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附26子目;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附5子目。部与类之前均有总叙,大叙,子目之后附按语,以阐明思想渊源、学术流派、分类以及立目的缘由。著录选入《四库全书》的有3461种,79309卷,各类子目后附有 “存目”,列 “四库”未收的书6793种,93551卷。凡10259种。

☚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书目答问·补正 ☛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官修丛书目录。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总目》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总裁,实际上由总纂官纪昀总其成。纪昀(1724—1804),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达。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及《纪文达公遗集》传世。《总目》是为配合《四库全书》而编纂的。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清政府用了十年左右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从各省采进的书籍均经专设的《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校订,并撰写提要附于各书之前。各篇提要再经总纂官综合平衡,修改补充,分类编排,合为《总目》。《总目》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内容后又随《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而几经增改,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才最终写定,付武英殿刊行。
《四库全书总目》共收录清乾隆以前的历代书籍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之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另附《存目》著录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寻常著述”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这些书籍都按清政府的政治标准经过严格而反复的甄审,凡认为有违碍内容的一概摒弃剔除在外。《总目》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下分四十四类,类下应细分者则分属。凡经部十类:易、书、诗、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史部十五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抄、载记、时令、地理(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官制、官箴)、政书(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经籍、金石)、史评。子部十四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推步、算书)、术数(数学、占候、相宅相基、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小说家(杂事、异闻、琐语)、释家、道家。集部五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各部首有总叙,叙各部学术源流变迁。每类前有小序,记类别沿革,学派推移。各属之末附列案语,说明立类原由及标准。每类先列《四库全书》收入书,次为《存目》书。每书在书名、卷数下注所据版本,记明系某官采进本,或内府藏本、《永乐大典》本、某刊本、通行本等。然后是此书提要。
《总目》的提要内容特点之一是“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故辨驳之文为多”。“先列作者之爵里”,“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于“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评为订辨”。对久已定论的书籍,“但论其刊刻传写之异同,编次增删之始末,著是本之善否”。对有些古籍的考订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前人的缺失。特点之二是对书籍的评价以“阐圣学,明王道”为主,突出宣传封建正统思想的政治观点,掊击屏斥“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对“人品学才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各昭彰瘅,用著劝惩”。
《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空前的超大型综合性解题目录。虽然因政治原因,一批有价值的书籍被摒弃在外,但仍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备),还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三百八十五种已佚古籍,从篇帙上讲是独一无二的目录学巨著。而且它有充实的内容提要,系统的分类编排的总序小序,体制完备,对我国十八世纪以前学术是一次经典性的总结,对后人阅读图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少学者就是以《总目》为“读书门径”走上治学道路的。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目录的方法和形式,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影响。首先,《总目》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各种书目的分类优点,并根据图书和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制订出一系列类目及立类的原则,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分类体系。在《总目》刊布之前,各种目录,尤其是私人藏书目录的分类和编排是极其紊乱的,《总目》刊布后,很快的就都按照它的分类体系去做了,以后虽有修改补充,但无重大突破。直到今天,仍是古书编目分类的基本法则。第二,《总目》总结了刘向以来,特别是宋代公私藏书目录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也汲取了清代读书题跋记的方法和形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反映图书版本、文字和内容,并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对清后期目录提要的编纂,特别是藏书志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另外,由于《总目》的博大及其在收书、著录、考订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和谬误,引起了目录学家的研究兴趣,产生了一系列为《总目》纠缪补阙的目录著作,如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等,从而开辟了目录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总目》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意义,“就其大体言之,可谓自刘向《别录》以来,才有此书”。它的典型作用,推动了各种目录的迅速发展,不但使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目录事业为之一振,就是对近代目录学发展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英殿首次刊印,简称殿本。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在地方官(谢启昆、阮元)和士绅(沈青、鲍士恭)的合作下,据文阁藏殿本翻刻,校正了殿本不少错误,简称浙本。后来的一切版本都是从这两种刻本翻印的。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以浙本为底本复刻,个别字句据殿本校改,简称粤本。1964年中华书局用浙本作底本,参用殿本和粤本相校,作校记附后,由王伯祥先生断句,排印出版。后附《四库撤毁书提要》、《四库未收书提要》,以及书名、著者姓名索引。

☚ 善本书室藏书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亦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璿等撰。200卷。提要为《四库全书》各纂修者于校阅时分撰,经增删厘定而成。收录已选入《四库全书》的书3461种,79309卷;存目中收书6793种,93551卷。共10249种,分经、史、子、集四部44类,66子目。介绍作者生平内容大旨,著述渊源,考辨文字增删、篇帙分合、本书得失,评论版本及其他方面之优劣,注明本书来源 。中华书局1965年以浙江杭州本作底本,参用殿本和同治间粤本相校影印出版,附四库撤毁书提要、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校记、四库全书总目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16开,2115页。

☚ 清史稿艺文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

四库全书总目

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名。清纪昀等根据乾隆皇帝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收入和未收入的古籍,全部撰成提要汇编而成。二百卷。包括收入《四库全书》的三千四百七十种,未收入的存目书六千八百一十九种。分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四部前有总序,大小类均有小序,书附提要。是一部总结古代目录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