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形而上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形而上学》

【著者】:

亦称《物理学后诸篇》。

亚里士多德著。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多为后人校勘整理,整理者将其中讲自然现象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作“物理学”;讲抽象本体理论的著作归为一类,排在“物理学”后面,称作“物理学后诸篇”。汉译时依“形而上者谓之道”而得名。

本书主要研究本体的性质、原理和原因,属于第一哲学。包括14卷及3个附录。第1、2、3、4、6、11卷论述了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等问题;第1、2、13、14卷中对以前各家的哲学观点作了一般评述;第5卷对哲学的名称(范畴)、重点对“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作了自己的解释;第7、8、12卷论及了本体的性质和原理——物质与形式问题;第9卷是论本体的运动与变化,提出了著名的“潜能与现实”说;第10卷论-与多的关系;第12卷论“不动的推动者”。亚里士多德在巡视了从泰勒斯到柏拉图各位哲人的学说后,指出这些哲学家对哲学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们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却是片面的,他们或者忽略了事物变动的原因,或者对本原问题了解不正确。

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探寻本体的“存在”本身,以求得可见事物的原因。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来解释万物的本体和变化。反对柏拉图把独立于事物之外的理念作为事物的原因,认为这会使本体的存在成为问题。指出,一切可感觉的本体均由物质和形式组成。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基质,形式使事物具有个体性,二者统一组成具体的事物。这一观点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提出对象先于感觉而存在,对象是感觉的源泉。但又认为,世界在可感觉的本体之外,还有一种不变的本体,它没有运动,也不会毁灭,这就是“神”,它是“原始动因”,即世界致动致变的终极原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流露出唯心主义的倾向。在论述中,作者虽然常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混乱(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之中,但也不时闪耀出辩证思想的火花。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本书仍不愧是不朽的哲学著作,它所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在古代是无与伦比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哲学中的不少思想或问题,都可以追述到亚氏的这部杰作。

马克思曾称赞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列宁说他的书中“处处显露出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人们称亚里士多德为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当之无愧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