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㑊病证名。指肢体困倦,筋骨懈怠, 肌肉涣散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 “尺脉缓涩,谓之解㑊。” 《类经》卷十六: “解. 懈也; 㑊,迹也。身体解㑊, 谓不耐烦劳, 形迹困倦也。”《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 “解㑊, 肝肾虚病也……解㑊者,寒不寒, 热不热, 弱不弱,壮不壮, 停不可名, 谓之解㑊也。 据此, 则知解㑊一症,洵由肝肾二经之虚,盖肝主筋, 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无力以束则周身之肌肉皆涣散而若解。肾虚则骨萎㑊而不能自强, 不能自强则遍体之骨节皆松懈而多㑊。”可见于虚损、痨瘵等慢性消耗性疾患及热性病的恢复期等。 解㑊古病名。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解,与懈通; 同亦。指肌肉松弛不能束骨。泛指四肢懈怠无力,懒于行动的病证。多见于虚损、痨瘵、慢性消耗性疾患和热性病的恢复期。 解㑊jiě yì中医病证名。 指以肢体困倦,少气懒言,筋骨懈怠为主的一种病证。《素问·平人气象论》:“尺脉缓涩,谓之解㑊。” 解㑊 解㑊解㑊是指以肢体倦怠,神疲乏力为主的病证。 名出《素问》。《平人气象论》:“尺脉缓涩,谓之解㑊。”《类经·疾病类》:“身体解㑊, 谓不耐烦劳,形迹困倦也。”解㑊系困倦乏力一类症状,常与其它症状同时兼见。如《素问 ·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要论》则云:“髓伤则销铄䯒痠, 体解㑊然不去矣。” 解㑊多由久病体虚失养或房劳致肝肾二经虚损而成,以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缓而无力以束,故周身之肌肉皆涣散而若解;肾虚则骨萎枯而不能自强,则遍体之骨节皆松懈而多㑊。 亦有因外邪侵袭或伤酒所致者。 故治疗也应有虚实之辨。 解㑊本证: 症见四肢瘦削,胫痠骨弱,因倦懈怠,举动乏力,喜卧,头眩耳鸣,目无所见,尺脉缓涩,证由气阴不足,肝肾虚损,髓海空虚。治宜补益肝肾,滋养气血为主。方用神仙既济丹加减,或大补元煎、河车大造丸等亦可用。因房事过度者,宜鹿胎丸。 解㑊兼证: 症见四肢骨节解散, 怠惰烦疼,发热口渴,汗出恶风,或热不甚,寒不甚,心中惕惕然,口苦目眩,饮食不思。苔薄白或滑腻,脉浮数,或濡或弦滑。此体虚或感冒风寒,或中湿伤酒,表里不和,寒湿阻于经脉,气血不得达于四肢所致。治疗宜通其气血,疏解腠理,以内伤兼外感方药治疗。因风寒者,疏解腠理为主。宜羌活冲和汤。用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白芷、甘草、生地、黄芩、细辛、姜、枣等,以祛风化湿、清热和血;渴者可加葛根、石膏。若中于湿者,宜术附汤加赤苓、甘草、姜、枣,温中除湿。伤于酒者,宜葛花解酲汤。若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者,宜和解,用小柴胡汤。亦可针刺侠溪、风池、丘虚。若妇人兼有月水不调,宜加味逍遥散。 《内经》又有食㑊一证,《杂病源流犀烛》认为食㑊“应亦为解㑊兼证之流派也。”症见多饮多食,食而易饥,肌肉反瘦,口苦口干。此由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火邪伏胃故能食,脾虚则食入即过不能充泽肌肤。治宜参苓丸。食㑊与中消颇相似,可参考中消治法,参见“中消”条。 ☚ 狐惑 趺蹶 ☛ 解㑊 解㑊读懈 (xiè)【解㑊】倦怠。 例1 足少阳之疟, 令人身体解㑊, 寒不甚, 热不甚, 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素问·刺疟》) 译文 疟疾病及足少阳经时,使人身体倦怠,恶寒发热不重,怕见人,见到人就心动惊悸,如发热时间较长又汗出多的,可针刺足少阳经风池、丘虚等穴。 例2 刺骨无伤髓, 髓伤则销铄胻酸, 体解㑊然不去矣。(《素问 ·刺要论》) 译文 针刺骨部不要损伤骨髓,骨髓伤则骨髓消减,胫骨酸胀,身体倦怠,邪气不去。 例3 尺肉弱者, 解㑊安卧。 (《灵枢·论疾诊尺》) 译文 尺部肌肉软弱的,倦怠无力,喜欢睡觉。 例4 夏刺经脉, 血气乃竭, 令人解㑊。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译文 夏天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人体血气浮现于体表经络,此时若再取体表经脉针刺,则使人血气内耗,身体倦怠。 例5 黄帝曰: “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䏚中清, 脊中痛, 少腹满, 小便变。” (《素问·玉机真藏论》) 译文 黄帝说: “肾脉有太过,有不及,它所反映出来的病症都是怎样的呢?”岐伯说: “肾脉太过则令人倦怠无力,脊背筋脉痛,短气,懒言,肾脉不及则令人心中空虚好像饥饿一样,肾区冷,腰脊痛,少腹胀闷,小便改变。” 例6 尺脉缓涩, 谓之解㑊安卧。 (《素问·平人气象论》) 译文 尺部皮肤弛缓枯涩, 尺脉缓而涩, 叫做懈㑊——倦怠无力,嗜睡。 按 解㑊, 又作惰易。 解, 古懈字。 解㑊 (懈㑊) 与懈惰、懈怠同义。懈怠为同义复词。《尔雅·释言二》: “懈,怠也。”《灵枢·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上古天真论》: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素问·示从容论》: “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甲乙》卷五第一上: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太素·卷二十六·寒热杂说》: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 四肢解㑊不收, 名曰体解。”《灵枢·寒热》解㑊作解惰, 体解作体惰。《太素·卷十四·四时脉形》杨上善注: “解音懈。㑊, 相传音亦, 谓怠惰运动难也。”《太素·卷十五·尺诊》杨上善注: “解㑊, 懈惰也。”张景岳说: “解㑊者, 形迹困倦, 莫可名之谓。” (《类经》卷二十第十九) 高士宗注: “解㑊犹懈怠。”(《黄帝素问直解》) 于鬯说: “解㑊即解惰之义。” (《香草续校书· <素问〉 二》) 《方言》卷十三: “隋,毻易也。”郭璞注:“谓解毻也。”《音义》: “毻,他卧反。”钱绎《笺疏》: “毻,犹隋也。”毻是惰的异体字。隋,当作惰。“惰易” 即惰。由此可知“解㑊”、 “惰易”是方言词。 明杭世浚《与魏玉璜论解㑊书》: “《素问·风论》云: ‘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全元起本作 ‘失味,’ 皇甫谧《甲乙经》作解㑊, 则怢栗即解㑊之解也。” (原载《名医类案·卷一·沙》) “怢栗”、 “失味”乃解㑊之讹变。 解㑊即懈, 㑊为衍声。 又可单写作解。 《太素·卷三十·少气》: “骨酸体重,解不能动。”《灵枢·颠狂》、《甲乙》卷十七第一“解”作解惰。 ☚ 狂易 慢易 ☛ 解㑊jiě yìlassitude of limbs; fatigue;sluggishn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