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书

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种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科举时代认为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 五经   八股文 ☛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与《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传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内容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 “新民”、“止于止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中庸》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基本观点为中庸之道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书中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论语》系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全书用问答式叙述儒家思想,是代表儒家思想的主要典籍。《孟子》系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所著,书中记载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南宋朱熹将以上四种书加以注释,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也由此定名。四书原文只五万多字,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典章文物、历史资料等;论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哲学观点和教育原理;宣扬了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哲学观点和伦理道德。书问世后,许多学校采用为课本。元代科举考试规定,第一场考试必须在“四书”中出题,依照朱熹章句集注。明清科举考试,更重“四书”,以朱注为唯一标准。自此,“四书”成为一切学校最基本的课本,甚至教会普通学校除读“圣经”、英语外,四书五经也列为必修课。

四书 - 可可诗词网

四书

 元明清三代钦定的儒教经典。具体指 《大学》、《中庸》、《论语》和 《孟子》。《大学》和《中庸》原是 《礼记》 中的篇目,与 《论语》、《孟子》 合为一书,始于宋代。北宋程颢、程颐兄弟 (所谓 “二程”) 受时代思潮影响,厌弃汉唐经学咬文嚼字的繁琐学风,批评汉唐诸儒曲解古圣传经的真义,以至儒教在中国人心目中,逐渐变成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或咬文嚼字的死学问;而不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们从佛教禅宗那里受到启发,也假设了一个历圣相传的“道统”,声称这个 “道统” 由孔子经曾参、子思,三传至孟子,此后就中断了。据说,程氏兄弟才首次发现这一秘密,而且终于从古圣遗经中发掘出这一被湮没千载的 “道统”,这就是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中一脉相传的 “圣人之学”。按照程氏兄弟的说法,《大学》是 “初学入德之门”,为孔子弟子曾参所述;《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为曾参弟子子思所述; 而孟子是子思门人,这样,从孔子而曾参,而子思,而孟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授系统。程氏兄弟自称直承千载不传之绪于孟子,也就是要超越汉唐经学,直接跟历圣相传的道统挂上钩。南宋朱熹祖述程氏兄弟的观点和做法,将四者合为一书,并为之作注,号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 《四书集注》,这就是 “四书” 一名的由来。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学思想为标准,广采博收诸家注释,故称 《集注》。《四书集注》 一反传统阐释学的神秘、附会,尤其是唐代义疏之学的烦琐,而代之以一种简明、平易、洗练的风格,体现了宋代经学注重义理的时代特色,是儒教在佛道二教流行之际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功尝试。朱熹注释《四书》,前后四十多年,据说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 《大学》 的注释,以求尽善尽美,可谓 “死而后已”。自元朝仁宗时,科举考试始以 《四书集注》 为钦定标准,明清两朝不变,因此,在这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四书集注》 继唐代孔颖达主编的 《五经正义》 之后,成为读者最多的儒教经典。从经学历史来说,《四书集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唐是 “ 《五经》 时代”,而宋代以后是 “ 《四书》 时代”,而宋代理学因而曾被称为 “新儒学”。

《四书》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四书》

 《大学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统称《四书》。南宋朱熹撰。《论语》自汉文帝时立博士,《孟子》据赵歧题词,文帝时也立博士,不久罢,故史书不载。《中庸说》二篇,见《汉书·艺文志》,戴颙《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见《隋书·经籍志》。惟《大学》在唐以前无别行之本,到宋代才独立成书,有司马光《大学广义》一卷。但对以上四书论说之详,自二程始,定《四书》之名,则自朱熹始。原本次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后本次序有改动。《大学》古本为一篇,朱熹则分别其经、传,颠倒其旧次,补缀其阙文。《中庸》也不按郑注分节,故均称“章句”。《论语》、《孟子》融会诸家之说,故称“集注”。汉、宋两朝儒家,对经书的研究各有所长:考证之学,宋儒不及汉儒;义理之学,汉儒不如宋儒,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贡献,一是继承二程主张,强调、突出了《四书》的重要,二是在思想内容上有新的阐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示说:“大抵朱子平生精力,殚于《四书》。其剖析疑似,辨别毫厘,实远在《易本义》、《诗集传》上,读其书者,要当以大义微言求其根本。明以来攻朱子者,务摭其名物度数之疏;尊朱子者,又并此末节而回护之。是均门户之见,乌识朱子著书之意乎?”对于朱熹强调《四书》,历来有不同看法,不必强求一致;但得到以后各朝的重视,成为士子的必读书,则说明其影响之大,代表了宋代儒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即使在现在,仍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注本。作者另有《四书或问》三十九卷,设为问答,以明对诸家之说去取之意。凡《大学》二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四卷,以作为《四书》注的补充,可以参看。
四书1233泛指线装古书。冀鲁官话。山东聊城〖 〗。俺家里搁着老些~,没一本洋书。

四书sì shū

四种儒家的著作, 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宋代朱熹编,并作注,成为儒家经典的入门书。科举作八股文限制在四书词句中出题:宝玉笑道,“除~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三·69)

四书

四书

儒家经学的典籍,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的合称。《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均为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文章。它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从目的到程序的详细要求和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它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的三项目的任务,即“三纲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把教育程序概括为八个过程和步骤,即“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了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人才,以及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必须从读书穷理、力行修身做起。这些纲领和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进行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理论。《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共33章。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它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中庸之道的基础放在人的天生感情和天道上。认为人情中既然本就存在着中和之道,一个人只要有“诚心”,就能有中庸之道,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中庸》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有:
❶教育的作用是“率性”,循顺看天生的善性发展,尽量发挥内心的先天的善端,把天赋的道德观念和意识体现出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❷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问、思、辨、行的道德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
❸强调个人主观努力的能动作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明确指出了一个人的聪明和坚强是在顽强刻苦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❹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论、答弟子问以及弟子之间互相谈论的话语,共20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是代表儒家思想的主要典籍,从汉代起成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孟子》是战国时孟柯及其弟子万章等所著,一说是孟柯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它记载了孟柯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是研究孟柯的主要资料。《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典章文物、历史资料等,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和教育原理。长期以来,成为封建社会学校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南宋朱熹把这四本书加以注释,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从此有“四书”之名。南宋末期以后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必须以朱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一直到清末。于是“四书”成为了封建教育的标准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 五经   学记 ☛

四书

指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科举时代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亦为士子必读之经书。

四书

068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4本儒家经典的合称。相传《大学》为春秋曾参撰; 《中庸》相传是战国时子思作;《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孟子》是战国时孟轲所著书。宋代为提高《孟子》的地位,选出《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配合,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定,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进行正统教育的教材,更是士人应举的必读书籍。

☚ 三礼   五经 ☛
四书

《四书》sishu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儒家经学典籍的合称。《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把《中庸》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作为世界的本体。《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孟子》是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所著的,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活动和思想。朱熹对于《四书》的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从十岁左右起,就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自己的每日课业,任职同安时期写成《论语要义》和《论语训蒙口义》,这两部著作是后来的朱熹所作“四书集注”中《论语集注》的雏形。任职漳州时期正式完成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注释工作,并将四书合编定名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于1190年付梓刊印。《四书》并称而行,倡导于二程,完成于朱熹。朱熹编著《四书集注》,字字咀嚼,数易其稿,自称“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因此,此书面世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南宋末年,许多学校开始用为教材,到了元朝,正式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宣扬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四书集注》就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办到私办的一切学校的最基本的法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对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韩愈的《师说》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 ☛
四书

四书

说称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宋以前诸史 《艺文志》均将《论语》列入经部,将《孟子》列入子部。《大学》、《中庸》均为《礼记》 中的两篇。宋儒程颐、程颢表彰《大学》、《中庸》,与 《论语》及《孟子》并行,奉为理学经典。至朱熹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自南宋以降诸朝,《四书》受到重视,列入宫廷教育内容。明清时被作为经筵、日讲的主要教材。同时,自元皇庆二年 (1313),规定为考试课目必须在 《四书》 内出题,并以朱熹集注为依据。

☚ 孝经   五经 ☛
四书

四书Sishu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全称。中国古代儒家经学的精典。这些书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其记载的中国古代典章文物、历史资料,阐明和论述了儒家在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理论等方面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伦理、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大学》、《中庸》是《礼记》49篇中的两篇。《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要目。这些纲领、条目自南宋以后成为理学家讲授政治、哲学、伦理的基本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八条要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心环节是修身,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也是为达到治人的目的,说明治国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中庸》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中庸之道”。要人们贯彻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按儒家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事。书中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必有的过程与方法。《论语》、《孟子》主要记载孔子、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观点、伦理观念、教育思想等,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四书”原文不过五万字,但概括了儒家所宣扬的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伦理思想、哲学观点。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规定为封建社会的教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南宋朱熹为这四本书加注,称《四书集注》,“四书”之名从此确定下来。自此,《四书集注》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官办和私办一切学校的基本教材,考试也多从“四书”中出题。

☚ 中国教育史   五经 ☛

四书

《四书》Sishu

产生于我国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四部儒家著作的合称,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者分别为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均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我国宋代为提高《孟子》的地位,从《礼记》中抽出 《大学》、《中庸》两篇配合 《论语》成为一书。至南宋淳熙间 (1174—1189),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定。此后,它始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大学》主要论述从个人修养开始而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准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中庸》论述被儒家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思想,把“诚”看作世界的本体,认为 “主诚”是人生之最高境界, 提出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学习、认识方法。《论语》、《孟子》分别记述了儒家主要创始人孔丘、孟轲的思想。

☚ 五经   史籀篇 ☛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时宋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其名称。后长期为封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四书

《四书》

儒家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宋代提高《孟子》的地位,又抽出 《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两章,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 (1174——1189),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称。此后,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 札哥尔斯克玩具博物馆   四大发明 ☛
四书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宋代以 《孟子》 升经,又以 《礼记》 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 配合。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0)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1313年元王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必须以朱熹的注解为依据。从此,“四书”一直成为儒士必读课本。

☚ 五经   钦定学堂章程 ☛
四书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将《孟子》列入经部,又将《礼记》(即《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 《论语》、《孟子》合刻,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书。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从元代延枯元年(1314年) 至清末废止科举为止,四书及朱熹《集注》长期成为封建朝廷开科取士的标准教科书。

☚ 抱朴子   外国哲学 ☛

四书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宋代以 《孟子》升经,又以 《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配合。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1313年元王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 “四书”内出题,发挥题必须以朱熹的注解为依据。从此,“四书”一直成为儒士必读课本。

☚ 五经   钦定学堂章程 ☛
四书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宋代以《孟子》升经,又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的说法开始被人们接受。此后,长期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 由博返约   四科 ☛

四书si shu

The Four Books (i.e.The Great Learni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nd The Mencius)

四书si shu

Four Books,namely The Great Learni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nd The Menciu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