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铜陵县
铜陵县位于安徽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临繁昌县、南陵县,南接青阳县、贵池市,西北与枞阳县、无为县隔江相望。全境东西宽28.5公里,南北长31.1公里,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区,占县境面积约40%,中部为丘陵区,西北部系洲圩区,各占县境面积约30%。全县辖8个镇、10个乡,199个行政村,16个居民委员会。有耕地18.57千公顷,总人口34.48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0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总产值达9 3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1元。1991—1994年,铜陵县先后克服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组织实施“八条龙”工程(蔬菜瓜果、中药材、水产养殖、畜禽、生姜、蚕茧竹木、优质米、优质棉生产一条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1994年,棉花总产量3 339吨,油料总产量10 508吨,蚕茧总产量212吨,蒜总产量1 027吨,水果总产量541吨,蒜菜总产量58 023吨,丹皮总产量1 049吨,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161元。
改革开放以来,铜陵县乡镇企业经历了起步、大发展、平稳发展、快速起跳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0.26亿元、1988年的2.67亿元,增至1991年4.55亿元。1992—1994年快速起跳时期,乡镇企业三年迈了三大步,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0.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企业人均创利税3 475元,实交税金1 826.36万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4.5倍、4.3倍、3.1倍和0.5倍。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1994年,全县乡镇工业产值为10.7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1%。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集聚、经济繁荣,先后有钟鸣、西湖、董店、朱村、新桥5个乡撤乡建镇,加速了农村城市(镇)化的进程。现全县有乡镇企业18 166个,从业人员81 157人,吸纳了50.2%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乡镇企业。
铜陵县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强化认识,全面发动。自1991年以来,中共铜陵县委、铜陵县人民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声势大、规格高的动员会、表彰会及重点单位工作汇报会和生产调度会,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992年,中共铜陵县委、铜陵县人民政府还与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签订了“八五”乡镇企业发展目标责任书。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逾10亿元大关时,要求各乡镇克服自满、松劲情绪,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并多次组织乡镇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其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制订政策,激励发展。中共铜陵县委、铜陵县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和开发工业小区、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从人才引进、银行信贷、土地征用、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条件。每年按照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规定,进行考核评比,奖励先进,敦促后进。
(3)狠抓两头,重点突破。在确定的“一线(公路沿线)十点(公路沿线10个村)三区(3个工业小区)”战略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促全面发展办法。一头抓“甲级队”,以7个乡镇、19个重点村、36个企业为重点,上规模、上管理、上水平,创明星企业、名牌产品、创汇,以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排头兵作用;另一头抓后进地区的快速起跳,确定县直单位对45个经济发展滞后村进行“一对一”帮扶,签订目标责任书。1994年,共扶持项目33个,累计注入资金700多万元,推动了全县村级经济的发展。
(4)深化改革,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至1994年末,全县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1 291家(其中较规范的有183家),股金总额达9 938万元,有股东17 147个,共68 514股。
(5)广辟财源,组织投入。除金融部门支持资金外,重点是:紧抓有利机遇,加强纵向、横向经济联系,争取非金融部门及对口扶持单位的资金支持;利用资源优势,引进外资,联营协作;面向社会推行股份合作制,职工带资进厂,拍卖微利亏损企业,集中使用土地征用费等以聚集资金;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盘活存量,用活积累,在清理沉淀资金、清理挪欠公款、清库处理闲置设备、压库存、压非生产性开支、减少各项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精心核算,以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
(6)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坚持围绕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来强化管理。
❶提高职工素质,大力培训人才。县成立乡镇企业培训中心,仅1993年至1994年就培训7 300人次,同时还选送一批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去大专院校或外地培训。
❷抓好财务基础工作。实施新会计制度,开展会计“抓基础、达标准、上等级”活动,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由审计部门每季度审计,其他企业内部审计。
❸在强化现场管理、优化劳动组合上,实行定岗定责、分级承包,以减少物耗,降低成本,压缩非生产性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
❹分类指导,强化行业管理。对8家水泥厂的化验室进行检查评议,严把产品质量关,在产品质量基础比较好的纺织行业开展比、学、赶、帮活动。五是大力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