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毕节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毕节县

四、毕节县

毕节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北与云南、四川省交界,东与本省大方、金沙两县接壤,南和纳雍县毗邻,西与赫章县相连。全县总面积3414.19平方公里(折合34.14万公顷)。1990年辖16个区(镇),12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民族乡14个。年末人口106.08万,人口密度为311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97.33万,占总人口数的91.75% ,彝、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
毕节县属中山丘陵地貌,地势由西向东北逐渐降低,最高海拔2 217米,最低海拔470.6米,垂直差异比较显著,切割纵深。
本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各地年平均气温12℃—16℃之间,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3 171—5 157℃,年日照时数1116. 5—1640. 8小时,年辐射量33. 4—42. 7万焦耳/平方厘米,无霜期230—260天,年降雨700—1 200毫米,降雨时间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2.3%。水热同期,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频繁,常出现低温、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
县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以中部北大水沟梁子为分水岭,东北部为赤水河水系,南部为乌江水系。境内河道迂回曲折、切割深、河床低,形成多雨时暴涨,少雨时枯竭断流。水能资源比较丰富,水能蕴藏量为20.83万千瓦,可开发量11.56万千瓦。
由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成土母岩多样,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全县有土壤面积29. 09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85.20%;共有7个土类、22个亚类、50个土属、77个土种,以黄壤、紫色土、石灰土为主,分别占土壤面积的39. 92%、16. 28%和14. 59%。
全县耕地以旱地为主。1990年耕地面积15. 8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54%。其中,稻田1. 34万公顷,占8.44%;园地0. 09万公顷,占0.25%;林地6.89万公顷,占20. 19%,其中,森林2. 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5%;牧地4. 91万公顷,占14.39%。由于坡耕地多,林草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县境内天然植被丰富,种类繁多。但原生植被常绿栎类林多被破坏,残存量极少,多为次生植被常绿、落叶混交林。树种资源、农作物品种资源、牧草、畜禽品种资源和水产资源均十分丰富,有森林植物700余种,农作物品种400多种,野生牧草378种,为农、林、牧、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有硫铁矿,地质储量29 856万吨,土法冶炼历史悠久,常年产量6 000—9 000吨。其次是无烟煤,探明储量36 545万吨。此外,还有重晶石、大理石、铅锌矿等10余个品种。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畜耕作。1990年全县有农业劳动力49. 87万个,占农业人口的51.2%,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0. 37公顷。农用畜力以牛、马为主,有役畜8.86万头,其中,役牛7.09万头,每头役牛平均负担耕地1.8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每万亩耕地只有机械动力230千瓦。由于地形破碎,陡坡耕地面积大,机耕面积很小,历年机耕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0.5%左右。
过去,由于长期毁林、毁草、开荒,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 887.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28%,每年流失泥砂967. 31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5 124吨/平方公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中低产田土面积增大。加之人口急剧增加,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毕节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1958—1976年“左”的路线影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农村经济仍停留在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阶段,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达65%—75%。198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 536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粮食总产量15. 5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68倍和1. 13倍。但由于人口比1949年增长1. 53倍,农业人均产值仅为238元,人均纯收入75元,人均占有粮食190公斤,虽然比1949年分别增长1.22倍、59. 5%和1. 6%,但基础差,水平低,80%以上的农民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列为国家扶持的贫困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为改善生产条件,振兴毕节经济,实现脱贫致富,认真总结过去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生态建设。80年代以来,全县由点、及面,陆续进行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七五”期间,全县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为骨干,大搞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和以植树造林为基础的生态建设。到199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49.1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23.8%,其中,植树种草2. 83万公顷,封山育林0.62万公顷,建谷坊84座,开挖拦山沟、排水沟共113. 6公里,完成坡改梯5 486. 67公顷,建水窖2 346个,发展旱地灌溉1 066. 67公顷,解决了14万人和7. 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局部地方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2)把科技兴农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粮食生产上实施“温饱工程”为主的科技兴农项目,推行地膜覆盖、杂交玉米、分带轮作“三组装”和麦苞、芋苞、麦烟三个间种套作的适用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1987年,地、县、区、乡联合在海拔1 700米以上的金银山——八寨坪举办万亩旱地农业丰产样板,把各项农业适用技术组装配套,为在冷、烂、酸、粘、瘦的低产旱地上创高产走出了一条路子。该样板从1989年开始,按照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经济原理和集约规模经营观点,以绿肥为基础,以地膜覆盖为龙头,把种植绿肥、配方施肥、粮肥分带间套轮作、横坡聚垄、良种配套、地膜覆盖、防治病虫害和免耕复种等农业适用技术配套投入,两年累计试验推广面积1 390.47公顷,年均每公顷产7 449公斤,比传统耕作每公顷增产3 730.5公斤,翻了一番,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3.6,比传统耕作法高1倍左右。这一突出效果,显示了综合配套的农业适用技术在旱地粮食作物中的巨大潜力。1988年全县种植地膜玉米2083.07公顷,1989年扩大到3250.53公顷,1990年发展到9 333.33公顷,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3) 坚持“夏秋并重,以夏促秋”,提高复种指数。过去,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夏粮生产未得到足够重视,全县夏粮播种面积一直在2.67万公顷左右、产量在2.5万—3.0万吨之间徘徊,夏粮产量只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1986年后,夏粮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全县夏粮播种面积达3.72万公顷,产量达到5.11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24.6%。由此,县委、县政府把夏粮生产作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来抓,明确作出了夏秋并重的决策,扩大夏粮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改革耕作制度,实行夏秋套作,保证了全年粮食增产。1990年,全县夏粮播种面积扩大到4.25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46.1%,夏粮总产达6.48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9%,比1985年增长65.2%。
(4) 大搞商品基地建设,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的道路。
建立优质烟基地。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经济单一,财政和农民收入少的实际,把烤烟生产作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并以提高烟叶质量为重点,促进烟叶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立了优质烟基地1万公顷,一级优质烟生产示范点11个,二级示范点31个,实行“三化”种植(即区域化、规范化、良种化)、“四无”管理(即上无花、中无芽、下无草、叶无虫),加上各项生产服务措施配套,使全县烟叶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1990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21万公顷,收购烟叶2.36万吨(均价2.42元/公斤),比1985年增长18%,比1980年增长2.81倍。
建立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为保证“温饱工程”的实施,农业部门坚持“一套、二繁、三制种”的原则,坚持南繁育种。近年来,研究育成了兴中、兴黔等杂交良种,贵毕系列杂交组合303、402等7个玉米杂交品种,并在全县建立玉米制种基地400公顷,年生产杂交玉米种子80—100万公斤,常年推广面积2.67余万公顷。
抓好“三林一茶”基地建设,培养新的支柱产业。近10年来,全县先后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赤水河流域一带建立了柑桔基地1533.33公顷;在海拔1 000—1 400米的中部地区建立万亩蚕桑基地;在1 4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新建茶叶基地533.33公顷,并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批小果园、小茶园、小药园、小桑园和林、牧、渔场。
积极建设商品粮基地。1986年,毕节县被列为全省2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选择了条件比较好的海子街集约经营坝区和吉场坝子建设商品粮基地,实施面积0.53万公顷,其中,水田1 666.67公顷,旱地3 666.67公顷。经过4年的建设,年平均每公顷产粮食6 285公斤,比全县平均每公顷多产3 810公斤;基地建设区域内的人均粮食比1985年增加50.8公斤。4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57.29万公斤。
(5) 以养猪为主、猪禽并重,积极发展畜牧业。在抓畜牧业发展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商品猪、商品鸡为龙头,以适度规模的家庭饲养为主体,以疫病防治、饲料加工供应和搞活流通为保证,促进畜牧业大力发展”的方针,在全县逐步建立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同时,加强草场建设,实行草、畜并举,使畜牧业保持了连续10年的稳定增长。1990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14 994万元,比1980年增长1.9倍,年递增11.22%;大牲畜存栏14.15万头,比1980年增长53.0%,年递增4.34%;猪存栏40.43万头,出栏28.21万头,比1980年分别增长1.04倍和1.98倍,年递增7.39%和11.53%;肉类生产总量28 161吨,比1980年增长3.58倍,年递增16.42%。
通过以上措施,毕节县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1 330万元,比1980年增长1.63倍,年递增10.14%;粮食产量达22.69万吨,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增长4.3%。全县农业人均产值527.4元,比1980年增长1.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4元,比1980年增长3.32倍;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233公斤,全县80%以上的贫困农户越过温饱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90年代是振兴毕节农村经济、稳定解决温饱、开始奔向小康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在总结“七五”期间发展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八五”期间和2000年全县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纽带,以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主体,以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计划每年完成坡改梯0.33万公顷,到“八五”期末,改造中低产田土2.53万公顷,新增旱地灌溉面积0.6万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达到0.033公顷基本农田;每个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建一个林场或一个果园(或一个茶园、或一个桑园),每年造林0.67万公顷以上,一次性封山育林1.67万公顷,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140平方公里。到本世纪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玉米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杂交良种、旱地绿肥聚垄耕作、水稻两段育秧、半旱式栽培及粮、肥分带轮作等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覆盖面达80%左右;建立优质烟基地1. 33万公顷,烟叶收购量达3万吨;在继续大力发展养猪业的同时,加速发展草食牲畜,畜牧业产值保持4%—6%的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街道工业、第三产业。到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65 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27.53%,年递增5%;粮食总产达26. 3万吨,比1990年增长16.0%,年递增率3%;农民人均收入400元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250公斤以上。到2000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 130万元,比1990年增长60.0%,年递增率4.8%;力争粮食总产量达30万吨,比1995年增长14.1%,年递增率2.67%;农业人均收入550元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260公斤以上,开始向小康迈进。

☚ 三、普定县   五、德江县 ☛
000133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