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区域经济
辽宁是一个海陆兼备的省份,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中,全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在中部平原区侧重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抓住粮食生产不放,主攻单产,调整结构上水平,加强了24个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在防洪抗旱资金、中低产田改造资金、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发展水浇地资金、地膜覆盖和水平梯田补贴等资金投入上向商品粮基地县倾斜。并实行支持政策,鼓励这一地区积极发展优质大米和高淀粉、高油脂、高赖氨酸玉米以及豆、麦等优质产品,使中部平原区以占全省40%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60%的粮食,提供了占全省70%的商品粮; 东部山区则紧紧围绕森林资源、动物资源、土特产资源和水资源,重点发展林、牧、果、蚕、药、食用菌等多种经营生产,积极推出名优特新产品; 在南部沿海区充分利用拥有26.67万公顷沿海滩涂和500多个近海岛屿的优势,开展了 “海上辽宁”建设,重点抓了浅海增养、滩涂养虾、近海牧场、远洋捕捞、内陆水域和加工增值等六大开发。把资源利用与保护、培育结合起来,在提高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同时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在大连、营口、丹东开辟了三个综合出口商品基地,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品种已由1985年的几十种增加到100多种;省内的西部和西北部低山丘陵风沙干旱区,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同时,创建了经济作物、干鲜果品和草食家畜等商品生产基地; 全省在大中城市郊区、重点发展了保护地农业、规模饲养业、庭院经济和房地产业等,走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的路子,培育了稳固的肉、蛋、奶、菜等鲜活副食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
省内不同地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带和经济区。在辽南和辽西形成了水果经济带; 在沈大公路沿线和沈山铁路线形成了棚菜经济带; 在沿海地区形成了水产养殖带; 在东部山区形成了特产高效经济带; 全省推广了以棚菜、水果、畜禽、沼气和稻田养鱼、养蟹等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使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在省内迅猛发展,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在沈大公路沿线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了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外向型的乡镇企业,形成了二、三产业经济区。通过分类指导,发挥各地优势,形成生产规模,培育了商品市场,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