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冲击1963年7月,美国肯尼迪政府为防止美元外流,规定本国居民向外国证券投资必须缴纳“利息平衡税”,(税率2.75%~15%)从而引起其他西方国家股市下跌。1963年7月19日,日本东京道·琼斯股价下跌了64.41日元,第2天又下降了58.91日元。 肯尼迪冲击1963年7月美国肯尼迪政府为防止美元外流,规定本国居民向外国证券投资必须缴纳 “利息平衡税”,从而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股市下跌。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日益发展,美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使纽约的金融市场重现生机。到1963年,外国人在纽约市场发行的国际债券累计140亿美元,纽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供应市场。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美国扩军备战,其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黄金不断外流。美国还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大量交付美元,因此到60年代初期,欧洲美元积累净额近100亿元,对外流动付债21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剩178亿美元。从而1960年爆发了第一次挤兑黄金风潮,出现了美元危机。自1963年以后,美国的国际支付状况继续恶化,这一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逆差按年率计高达448亿美元。黄金滚滚外流,美元疲软,迫使肯尼迪政府在1963年7月间宣布采取提高贴现率,开始美国人购买外国证券的 “利息平衡税” (2. 75%-15%)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才暂时缓解了资金恶性外流的趋势。利息平衡税,实际上等于对外国公司关闭了美国资本市场,必然引起西方的股市的下跌。然而,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并未能有效地制止美元外流。时隔不久,纽约的许多大银行设法把过剩资本转移到国外,来追逐较高的收益。结果不但促使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并且在欧洲境外出现了一些新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仍在进一步扩大,黄金外流趋势难以遏制,美元的地位,并不因利息平衡税的措施而有所缓和。 肯尼迪冲击 肯尼迪冲击1963年7月美国肯尼迪政府为防止美元外流,对本国居民向外国证券投资实行特别征税,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股票行市下跌。这种情况被称为“肯尼迪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国防地位明显削弱,美国的实力明显增强。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为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但从50年代起,由于美国扩军备战,军费支出大量增加,从而使得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黄金也大量外流。美国还利用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地位,对外大量支付美元,1960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已经超过了其黄金储备额,美元信用严重动摇,从而导致挤兑黄金风潮和美元危机的爆发。进入1963年后,美国的财政金融和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美元贬值的速度加快,信用进一步下降。同时,由于美国当时的利率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大量外流,这使得本已相当严峻的国际收支雪上加霜。为了遏制资本外流,缓解国际收支逆差,肯尼迪政府于1963年7月宣布提高贴现率,开征美国人购买外国证券的“利息平衡税”(interestequalizationtax)制度。该税种实质上是一种国产税(excisetax),等于对外国公司关闭了美国资本市场。该项税法规定美国居民购买外国(加拿大除外)在美发行的证券(包括银行对非居民的贷款),所得利息必须纳税。1963年的利息平衡税的税率是统一的,为年率1%。这意味着外国的证券发行者只有在增加1%的利息的前提下才能找到可能的购买者。“利息平衡税”的征收,限制了外国证券在美国的发行,对西方股市产生了严重影响。1963年7月19日,日本东京道·琼斯股价下降了64.41日元,翌日又下降了58.91日元。 然而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并未能有效地制止美元外流。时隔不久,纽约许多大银行设法把过剩资本转移到国外,来追逐较高的收益。这样,一部分本应在纽约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国际金融业务被转移到美国境外进行,结果不但促使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并且在欧洲境外出现一些新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所有这些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都迫使本国和外国的跨国公司转向欧洲货币市场。于是,美国国际支付逆差仍在进一步扩大,黄金外流趋势难以遏止,美元的地位,并不因利息平衡税的实施而有所缓和,这是肯尼迪政府所始料不及的。 ☚ 黑色星期五 尼克松冲击 ☛ 肯尼迪冲击 肯尼迪冲击1963年7月美国肯尼迪政府为防止美元外流,规定本国居民向外国证券投资必须缴纳“利息平衡税”,从而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股市下跌。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已经从战争破坏中恢复过来,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日益发展,美国经济和出口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使纽约金融市场重现生机。到1963年,外国人在纽约市场发行的国际债券累计140亿美元,纽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供应市场。而从50年代初起, 由于美国扩军备战,除个别年份外,其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黄金不断外流。美国还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大量支付美元,因此到60年代初期,欧洲美元积累净额近100亿,对外流动负债21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剩178亿美元,从而1960年爆发了第一次挤兑黄金风潮,出现美元危机。 自1963年以后,美国的国际支付状况继续恶化,这一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逆差按年率计高达44.8亿美元,几乎相当于1961、1962年两年实际逆差的总和,特别是第二季度,逆差按年率计甚至达52亿美元。黄金滚滚外流,美元疲软,迫使肯尼迪政府在1963年7月间宣布采用提高贴现率,开征美国人购买外国证券的“利息平衡税”(2.75~15%)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才暂时勉强缓解了资金恶性外流的趋势。 利息平衡税,实际上等于对外国公司关闭了美国资本市场。该项税法规定,美国人购买外国有价证券所获得的高于本国证券利息的差额,必须作为税款交纳。这样,外国债券发行只有增加1%的利息才能在美国有购买者。限制外国债券在纽约的发行,必然引起西方股市的下跌。1963年7月19日, 日本东京道·琼斯股价(自1985年5月起改称“日经平均股价”)下降了64.41日元,翌日又下降了58.91日元。 然而,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并未能有效地制止美元外流。时隔不久,纽约许多大银行设法把过剩资本转移到国外,来追逐较高的收益。这样,一部分本来应在纽约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国际金融业务被转移到美国境外进行,结果不但促使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并且在欧洲境外出现一些新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如巴哈马、开曼、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都有一百多家美国银行和外国银行经营境外美元。所有这些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都迫使本国和外国的跨国公司转向欧洲货币市场。于是,美国国际支付逆差仍在进一步扩大,黄金外流趋势难以遏止,到1963年12月25日,美国的黄金储备总额下降到155.13亿美元,1964年2月12日,又再下降到154.63亿美元,如果除去作为美元法定后备金的122亿美元,可供美国政府用来抵债的“自由”黄金储备,实际不过30多亿美元,而外国人手中所掌握的可以随时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的短期美元债权,则有250亿美元。美元的地位,并不因利息平衡税的措施而有所缓和,这是肯尼迪政府始料所不及的。 ☚ 贴票风潮 尼克松冲击 ☛ 00001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