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机械方面
山东省农业机械方面的技术引进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引进农业机械设备。1953年至1958年,山东农业机械化技术均系引进,主要来自原苏联及东欧和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主要机型有:斯大林、纳齐、德特、热托、乌尔苏斯、玛珠尔、尤特兹、富农、富特、麦西、戴维勃朗、雷诺、福格森等。
1978年,北京“12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后,山东省引进了7个国家的19台(套)样机,通过对国外样机的试验,认为整机价格过高,大部分机具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不宜整机引进,可对少数样机和部件进行吸收、借鉴。如意大利的割捆机,西德播种机的排种机构,日本收割机的割刀传动机构、扶禾装置、润滑装置,意大利动力喷雾机的三缸隔膜泵,法国动力喷雾机的控制阀等,已为省内农机科研单位借鉴。
二是引进智力,培养农业机械方面的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山东还没有专门设立农机培训教育机构,但各农业院校均设农具学课程,所用教材均系翻译国外著作。
1947年,解放区烟台办事机构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到烟台的一批拖拉机,就地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拖拉机培训班。学员共200名(山东省8名),来自华北各解放区,由两名美国人执教。这是山东最早一次办农机培训班。
1955年底,匈牙利政府赠送给中国一批农机具。195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滋阳县(今兖州县)建立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1958年9月,经省委批准建立中匈友谊拖拉机站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当年招收机务管理专业(中专)学生134名,学制3年;拖拉机驾驶员(技工)162名,学制一年半;拖拉机修理工(技工)82名,学制2年。当时有教职工37名,其中教师17名。1959年12月,学校改名为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化学校。后来几经变化,最后改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