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四、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山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国营农机时期(1953—1957年)
1. 山东第一处拖拉机站的建立。1953年,农业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确定在全国试办拖拉机站10处,其中山东1处。山东省农业厅通过勘查,确定在胶县建立山东省第一处拖拉机站,并于1953年2月13日向华东农林部和国家农业部提出建站的报告。1953年3月26日,农业部以(53)农计字第119号文批复“同意在山东胶县第十区一带建立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定名‘山东胶县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经过筹备,该站于1953年5月14日正式建立,配备拖拉机5台,计斯尔—50/55型2台、齐—35型3台,各种机引农具28台。建站当年完成机械作业2 969标准亩,在山东农村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机械为农民代耕。为了宣传教育群众,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胶州地委指示该站派拖拉机去藏马、五莲、诸城等县示范、表演机械耕作。
2.有计划地稳步建立新站。根据农业部“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稳步建立新站”的要求,到1954年底,全省先后建立了聊城、临清、德县、滨县、潍县、济宁、昆嵛、菏泽、莱西、历城、广饶、泰安等12处站,加上胶县站共13处。1955年,又建立莒县拖拉机站1处。新建站当年平均配备拖拉机3个混合台。1955年,国家把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进口的一批拖拉机分配给山东14个站。到1955年底,14处拖拉机站为22个县的1 469个农业社和19处专区农场耕地367 836亩,加上播种、耙地、镇压、灭茬、收割、脱粒、灌溉、运输等作业,共折合438 099标准亩,比1954年增加10倍。
3. 国营拖拉机站蓬勃发展。从1956年起,根据中共中央“整顿提高现有站,有领导、有计划地发展新站”,“棉区先一步机械化”的精神,又新建了夏津、商河、临沂、高唐、冠县北关、临清康庄、武城、冠县柳林、馆陶、齐东、沾化、惠民、利津、诸城、平度、曹县、单县等17个棉区站和莒南、济南、青岛、淄博、中匈友谊等5处粮区站(中匈友谊拖拉机站,是匈牙利政府赠送给中国一批农机具,国务院于1956年1月6日批准在山东滋阳县建立的)。195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山东部队捐献热托—25 K型拖拉机6台、热托—35型拖拉机12台,省政府决定拨给历城拖拉机站,1957年,该站正式改称历城“八一”拖拉机站。到1957年底,全省共建有国营拖拉机站36处,职工总数2 418人,拥有拖拉机616台、1.69万千瓦。共为3 409个单位(其中农业合作社3 330个)进行机械作业服务,服务面积达284.74万亩(603万标准亩)。
试办国营拖拉机站的5年期间,虽然机械数量不多,但工作谨慎,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主要成就有:
(1)国家共投资1 993万元,拥有拖拉机616台,折872.66标准台,完成机械作业603万标准亩。
(2)为3 330个农业社进行了各种机械作业,累计达603万标准亩。各服务社的机械作业比人、畜作业均增产。据文登拖拉机站从1954年秋到1957年夏的机耕作物增产统计:小麦增产22.3%,玉米增产10.94%,地瓜增产24.3%,花生增产20%,大豆增产25%。
(3)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53年每标准台完成工作量380亩,1957年为3 764亩,是1953年的10倍。在机械作业项目上,由单一机耕发展为耕、耙、播、灭茬、镇压、割捆、联合收割、脱粒、选种、抽水、灭虫、中耕培土、运输等项。随着作业量的增加,单位成本费用由1953年的3.315元降到1957年的1.406元。
(4)积累了办农业机械化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对当时管好用好农业机械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到1957年,全省国营农机队伍已达2 478人,其中机务人员1 641人。
当时办国营拖拉机站没有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5年间共亏损223万元(不含拖欠机耕费);管理人员过多,占职工总数的33.77%;机耕费拖欠严重,1957年一年拖欠168万元;配件短缺,维修工作跟不上,机具利用率低;作业时,站、社经常发生矛盾。

☚ 三、农机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二)集体经营农机时期 ☛
000175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