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嘎仙洞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遗址北魏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的东麓。发现于1980年。遗址距地面25米,洞口近似三角形,高12米,宽19米。洞内略呈长方形,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最高点离地面达20米。洞内石壁较平整。主要遗迹是西侧石壁上的石刻祝文。它刻于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为汉文的隶书体,共19行(竖行)、201个字。内容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遣派中书侍郎李敞至此祭祀时的祝文。据《魏书》载,太平真君四年,乌洛侯国遣使报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太武帝遂派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在发现的石室与铭文,与史籍所记载的基本一致。嘎仙洞内堆积的文化层较厚。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拓跋鲜卑族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8年,此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窑遗址 辽上京遗址 ☛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遗址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以北约10公里处,大兴安岭东麓的深山幽谷之中,有一处在当地颇负盛名的游览地嗄仙洞。每当夏秋两季,来自阿里河、加格达寺等地的居民,总要带上食品饮料来此畅游。1980年7月,呼伦贝尔盟文物考古人员在此发现北魏时期的铭文,证明此洞原来就是相传拓跋鲜卑族祖先所居住的地方。 ☚ 居延遗址 元上都遗址 ☛ 嘎仙洞遗址 281 嘎仙洞遗址鲜卑拓跋部祖先长期居住的旧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地理位置属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麓。又称鲜卑石室遗址。遗址处有一道花岗岩峭壁陡直险峻,高达百米,洞穴在离平地25米处,略呈三角形,面向西南方。洞室内宽阔宏大,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之众,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最高处有20多米。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政权后,曾派人前往嘎仙洞祭祀祖先并刻祝文以记之。至今西面石壁上仍留有“太平真君四年 (443)癸未七月二十五日”祝文201字,记述了鲜卑人的业绩。 ☚ 华祖庵 高昌古城 ☛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石室。位于阿里河镇西北约10公里的花岗岩峭壁上,距地面25米。洞口方向南偏西,高12米,宽19米,略呈三角形。主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有20多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大厅”的西北角,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宽9米,高近7米,长22米。相传,古代这里出现了一个妖魔,危害百姓,鄂伦春人坚持斗争,感动了嘎仙,他下凡与妖魔比试运石、射箭,均取得胜利,终将妖魔赶下大海,人们特在妖魔住过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像,并命名此洞为嘎仙洞。主洞距洞口15米的西侧石壁上,有一处高70厘米、宽120厘米的石刻祝文,共19竖行,每行12至16字,字径3至6厘米,汉字魏书,共计201字。书法浑朴遒劲,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致祭时书刻,证之《魏书》,可考知此洞为鲜卑族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对于研究鲜卑等东胡民族的文化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 4.鄂伦春自治旗 5. 科尔沁右翼前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