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孔雀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雀翎kǒngquèlíng也称“孔雀花翎”。孔雀的尾羽。清代装饰在官帽上,根据翎上圆形花纹的多少表示品级。《清会典·礼部四·冠服》:“孔雀翎,翎端三圆文者,贝子戴之。二圆文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圆文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护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清赵翼《王将军拔栅歌》:“天子非常赐颜色,小校超迁十二级;擢官游击阶将军,孔雀修翎长一尺。”李德庵等《夷艘入寇记》:“时,琦善已罢大学士,夺孔雀翎,而怡良复奏呈英夷香港伪示,语极狂悖,于是上益震怒,籍琦善家产,锁逮来京。” 孔雀翎冠饰。清朝官员冠后插戴翎子之制始自于清朝入关前,清代官员冠后拖一雄孔雀尾羽,以目晕之多寡辨等级。目晕又称“眼”,即指雄孔雀尾端羽毛上之彩色圆圈,一圈为单眼,尚有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因其灿烂多彩,故又称“花翎”。凡插戴孔雀翎者,皆需符合清朝典制,不得僭用,也有因爵位之尊,或与帝王接近之侍卫、护卫人员等,或京城禁卫之武职营官,或有军功,或捐戴。向例,贝子、固伦额驸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孔雀翎,将军戴单眼孔雀翎,此为皇家宗室所戴爵翎。按职任戴者,一至三等侍卫、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等满族五品以上官员,诸王府长史及一等护卫,亦饰单眼孔雀翎。平日及朝会均可佩戴,如被革黜,则去顶戴花翎,因职任而戴者,离任则除。 孔雀翎清代满族官服冠饰。清代官员冠后拖一雄孔雀尾羽,以目晕之多寡辨等级。目晕又称“眼”,即雄孔雀尾端之彩色圆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因其灿烂多彩,故又称 “花翎”。凡插戴孔雀翎者,皆需经皇帝准许,或因爵位之尊,或与帝王接近之近侍、护卫人员等,或京城禁卫之武职营官,或有军功,或为特赐,或为捐戴。向例,贝子、固伦额驸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孔雀翎,将军戴单眼孔雀翎,此为爵翎。按职任戴者,一至三等侍卫、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等满族五品以上官员,诸王府长史及一等护卫,亦饰单眼孔雀翎。平日及朝会均可佩戴。如被革黜,则去顶戴花翎,因职任而戴者,离任则除。戴翎之制始自清入关前,后屡经更定。 孔雀翎 孔雀翎清代职官冠顶饰物。也是职官等级的标志。《清史稿·舆服志二》: “凡孔雀翎,翎端3眼者,贝子戴之。2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1眼者,内大臣,1、2、3、4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2等护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2、3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 ☚ 刻期冠服 裤褶之制 ☛ 孔雀翎即“花翎”(997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