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喜马拉雅山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分布在中国西南与5个邻国边境。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南伽峰),海拔8125m,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m。山脉西东全长约2500km,北南宽约200~350km。几条并列支脉,总体成凹弧形状。主脉平均海拔在6000m以上,海拔7000m以上的高峰有40余座。世界8000m以上的高峰共有15座,这里占11座:❶世界第1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
❷世界第3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m(一说8598m);
❸世界第4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m;
❹世界第5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m(一说8481m);
❺世界第6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204m;
❻世界第7高峰道拉吉里峰,海拔8172m;
❼世界第8高峰马纳斯卢峰,海拔8156m;
❽世界第9高峰库汤峰,海拔8126m;
❾世界第10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南伽峰),海拔8125m;
❿世界第11高峰安那普鲁峰,海拔8078m;
⓫世界第15高峰希夏邦马峰,海拔8027m(一说8012m)。喜马拉雅山距今6000万年前是一片大洋海底,大约3000万年前地球发生造山运动,海陆变迁,山脉拔起,在200万年间上升3000m左右。山脉地区冰川200多条,面积达1万km2,雪线海拔4500~6000m,南坡为温热带雨林,北坡多为高山草甸及河谷森林。海拔5700~6300为冰林世界,这里与地球北极、南极同称为第3极。1960年5月25日中国3名登山队员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1975年5月27日中国10名登山队员从北坡登顶成功,竖起3m高觇标,据此确定珠峰精确高程。峰顶长约10m、宽约1m,山体呈金字塔形状。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Ximalaya shanmai

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绵延2 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 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这些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藏语“喜马拉雅”即“冰雪之乡”的意思。主峰珠穆朗马峰海拔8 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 000米左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 500—4 000米左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约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 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 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一片银色世界。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 000—4 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南坡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 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公里,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加,在2 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丛代替森林,出现灌丛带;在4 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 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 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 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 300—1 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 中国的山脉   冈底斯山脉 ☛
000026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