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丁公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木藤 > 丁公藤 丁公藤 dīnggōngténg 亦稱“南藤”、“丁父”、“丁公寄”。旋花科。木質藤本。幹鐵青色或暗緑色,葉革質,卵形至長圓形。夏季開花,腋生或頂生,排列成斜圓錐形,花冠黄白色,五深裂。漿果近球形,深緑色。根莖入藥。分佈於我國粤、桂、滇等地。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丁公寄》:“丁公寄,一名丁父,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母大如磧黄,有汁,七月七日采。”宋·寇宗奭《開寳本草·南藤》:“南藤,生依南樹,故號南藤,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一名丁公藤。”《三才圖會·草木》:“南藤,即丁公藤也。”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丁公寄 > 丁公藤 丁公藤 dīnggōngténg 即丁公寄。 通草【同义】总目录 通草丁翁丁公藤 丁公藤 丁公藤通草的别名,即丁翁。《政和证类本草》三十作“丁公寄”。按语引《陈藏器》:“丁公寄即丁公藤也。” ☚ 过山龙 丁翁 ☛ 丁公藤药名。 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又叫包公藤,系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茎、枝、根。本品有祛风湿、舒筋活血、消肿止痛、发汗退热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风湿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等。多与其他药物配伍,1次3~6g水煎服;也可配成药酒内服或外搽。制剂有丁公藤针剂。孕妇忌用。 丁公藤dīnɡɡōnɡténɡ中药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年版将本品作为新药收载。又名麻辣子、包公藤。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 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 的干燥藤茎。前者分布于广东中部及沿海岛屿, 后者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辛, 温, 有小毒。归肝、脾、胃经。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常用3 ~ 6克, 配制酒剂, 内服或外搽。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 虚弱者慎用, 孕妇忌服。 丁公藤 丁公藤丁公藤,又名麻辣子、包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 schmidtiiCraib的藤茎。原植物前者分布于广东中部及沿海岛屿;后者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 ☚ 祖师麻 枫荷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