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喜见外弟又言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1,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校记】 1.离乱,《全唐诗》一作“乱离”。 【注释】 [外弟] 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弱冠与外弟泉陵 刘敏俱知名。”《宋书》卷五五《臧焘传》:“傅僧祐,祖父弘仁,高祖外弟也。以中表历显官,征虏将军、南谯太守、太常卿。”清郝懿行《宋琐语·言诠》:“通家亲戚之称也,外弟中表,通谓姑舅兄弟。” [十年离乱] 谓安史之乱。 [旧容] 昔日的容貌。即儿时的容貌。 [沧海] 即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巴陵] 唐岳州治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县。 【评论】 《对床夜语》卷五:“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唐人会故人之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 《诗薮内编·近体上·五言》:刘长卿《送李中丞》、《张司直》,钱起《秋夜对月》……李益《别内弟》,文皆中唐,妙境往往有不减盛唐者。 又: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则久别乍逢,一则客中除夜之绝唱也。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绝类司空。崔涂“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绝类戴作,皆可亚之。 《诗境总论》: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易而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抚衷述愫,罄快极矣。 《唐诗境》卷三三:三、四惊异绝倒。 《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一一:与“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抚衷述愫,同一情至。 又: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 《小清华园诗谈》卷上:何谓真?……此外如李君虞益之“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卢郎中之“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司空文明之“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切实缔当之至者。 《方南堂先生辍锻录》:人情真至处,最难描写,然深思研虑,自然得之。如司空文明“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李君虞“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皆人情所时有,不能苦思,遂首不出。陈元孝云:“诗有两字诀:曰曲,曰出。”观此二联,益知元孝之言不谬。 《养一斋诗话》卷七:唐人诗“长贫惟要健,渐老不禁愁”,“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皆字字从肺肝中流露,写情到此,乃为入骨,虽是律体,实《三百篇》、汉、魏之苗裔也。初学欲以浅率之笔袭之,多见其不知量。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①。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②。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③。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④。 【作者小传】 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又中讽谏主文科。历任郑县尉、郑县主簿、侍御史、都官郎中、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其间多次在节度使幕中为僚属,官至右散骑常侍,以礼部尚书致仕。两《唐书》有传。其诗前期以五律见长,诗风接近“大历十才子”。中期多以七绝、七律写边塞诗,慷慨悲壮。后期则多流连光景之作。今存《李益集》(又称《李君虞集》)二卷。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外弟:表弟。言别:话别。诗中描叙与表弟久别重逢而又匆匆话别的情景,纯用白描。语言平淡,意味深长。颔联二句极写相逢时之情状,生动传神,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称此二句“情尤深,语尤怆,读之者几于泪不能收。” 【注释】 ①十年离乱: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爆发,至宝应元年(762)被平定,前后八年,其后北方藩镇割据,西边吐蕃入侵,战争仍继续不断。一:加强语气的助词。②二句意谓初相见时问姓氏,心中已惊疑,说出名字,忆想旧容,变惊为喜。③二句意谓长谈别后沧桑巨变事,话说完已天暮,寺庙已打夜钟。沧海:沧海桑田的简称。《神仙传·麻姑》记载,女仙麻姑对王方平说,与他分别之后,已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后因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巨变。④二句意谓明天你将走上向巴陵的道路,我们之间又要相隔几重秋山。巴陵:唐郡名,即岳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巴陵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喜见外弟又言别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江南曲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写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人们的悲辛。前三联写诗人经过十年离乱,与亲朋(此处“外弟”即表弟)意外相逢,真是惊喜交集,人间沧桑谈论不足,离情别绪倾吐不完。唐代自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历时近十年,所以说“十年离乱”。其中二联两句: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与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末联语气一转,两人一想到天明后又要分别而天各一方,喜悦中又涌上了伤别的愁绪。全诗以精练、明白的语言,极为概括的描写,表达了真挚深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中表兄弟,自幼相识,但倏忽一别,便是十数个年头,这本身就是一件憾事,况且,他们之间的分别还有“十年离乱”这一非正常的原因,诗人心中该有多少沉重呢!因此,好不容易重新相聚,抚今思昔,必然是感慨万端的。然而,短暂的相逢很快又将被新的别离所代替,现实是如此残酷,惆怅与幽怨之情塞满了心头。前人云:“怨莫怨兮生别离。”于是,情化为诗,便是十分自然的了。亦正惟其如此,其诗则尤能打动人心矣!
喜见外弟又言别
【释】 1.外弟:表弟,所指未详。 2.十年离乱:长时间的动荡与分离。作者幼年便历经“安史之乱”,此后,又目睹社会的不断动荡,故云。 3.初见:犹言乍一见,刚刚见到。 4.沧海事:指沧桑巨变的世事。用的是传说中的麻姑仙人见沧海变桑田的典故。 5.巴陵:唐代岳州巴陵郡,郡治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译】 多年离散之后相逢, 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 问起姓来, 不由得惊讶我们为何 (是表亲却又)初次见面, 待称呼了名字, 才渐渐地回忆出了当年熟悉的面容。 多年相别,世事真如沧海巨变, 细语刚说,不觉已是日落长空, 隐隐传来了钟的余声。 唉!明天的巴陵道上, 那遮拦望眼的秋山 重重叠叠、叠叠重重…… 【评】 此诗写自己与表弟经十年乱离,杳无音讯,倏然相逢,惊喜惊诧之意;倏然相逢,却又要倏然握别,充满秋山巴陵之悲。由喜至惊、由叹婉至悲别,一气旋折,跌宕起伏却又情融神会,宛然如目。如宋人范晞文评:“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人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卷五)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标示“十年离乱”之背景,遂使兄弟十年长别,有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以小见大者;以“十”对“一”,暗写其事之独特、之怪异以及欣喜的心情;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深化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怪异、独特现象,转入惊奇的心境;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最为警醒深重,十年不见,何等漫长,此十年,又非平时之十年,而是残酷的战乱十年,多少变化,真如沧海之变成桑田。说“语罢”却又怎能说得完,直如暮天里的钟磬之音,欲绝未绝、如丝如缕;更兼之,明天我们兄弟中的一人,就要踏上那巴陵古道呢!结句承钟音而遐思,更多几分惆怅,几多回味!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说明分离时间之长,而且,这是“离乱”的十年!经过安史之乱后,他与表弟有幸相聚一晤,怎能不“喜”呢?从“长大”二字看,表明诗人与表弟离别时,年龄都很小。从小分离到“长大”相逢,出乎意外,难得“一”逢;相别之苦,相见之难,“一”言难尽呵!“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表示初见时的惊诧之情。诗人抓住“惊”字,摄下“初见”的“镜头”。接着,便相互“称名”,这才算是二人真正相识了。“忆旧容”,表明诗人一面端详表弟的面容,一面追忆起孩提时的许多饶有兴趣的往事,勾起他多少甜蜜的回忆呵!此时此刻,相逢之“喜”达到了高潮。这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富有感情的变化。从“问”到“惊”,从“称”到“忆”,把“初见”时的一刹那间画面,绘声绘色绘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诗人与表弟畅叙情怀的场面。阔别十年,人世沧桑,往事如潮,涌上心间。这里,借用“沧海”,以喻所言事物变化之大;借用“暮钟”,以喻谈话时间之长,从中衬托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表现诗人对表弟的关切之情。“明日”,不完全是实指具体时间,还应包含有“往后”的意思。以“秋”形容“山”,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即人们常说的悲秋。它喻示着表弟即将面临着艰难险阻。从而寄托着无限惆怅的心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