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两个对立派别的论战,是政治领域激烈斗争在哲学上的曲折反映,也是哲学两条路线斗争在特定时期的表现。这场争论从11世纪延续到14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贯穿于整个经院哲学发展的始终。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这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问题的重新探讨。斗争的由来可追溯到三世纪腓尼基学者波菲利,他从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引出了三个问题:(一)种和属是否真实存在;(二)如果真实存在,它有无形体;(三)它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争论的。唯名论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的,共相不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和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是罗瑟林(Rosellinus约1050年—约1112年)、阿伯拉尔(PetrusAbailardus1079年—1142年)、邓斯·司各脱(JohannesDunsScotus约1265年—1308年)、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ham1300—1350)。实在论认为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的客观实在,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只是共相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非真实的存在,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实在论者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和后期的实在论者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约1225—1274)。
公元11、12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进行了初次交锋。这是早期唯名论者罗瑟林、阿伯拉尔与早期实在论者安瑟伦之间的论战。安瑟伦在其《宣讲篇》、《独立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等著作中,鼓吹“不是理解而后信仰,而是先信仰后理解”,认为真实存在的非具体事物,而是“共相”,还认为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并提出了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他由人的先天的上帝观念推导了上帝的存在。唯名论的第一个代表罗瑟林勇敢地攻击安瑟伦,开始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罗瑟林认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所谓“共相”只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他否定了“三位一体”的神的存在,阿伯拉尔同样批判了安瑟伦的观点,阐明一般并不先于个别而存在,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在《是与否》一书中针对安瑟伦的“信仰而后理解”提出相反的论点“理解而后信仰”,认为信仰不是盲从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公元13、14世纪正统经院哲学的集大或者托马斯·阿奎那与后期唯名论者司各脱、奥卡姆之间展开论战。阿奎那在其《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主要的著作中,以神学为基础,修改和利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尤其是他的唯心主义。在理智与信仰关系上,他一方面肯定理智在其自身范围内的独立地位与信仰并不矛盾,另方面同所有经院哲学家一样断言信仰高于理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认为“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存在于事物之后的主观抽象概念,二是存在事物之内,构成事物的本质,三是存在事物之前,在上帝心中,为上帝造物的原型,后一种是最根本的实在。邓斯·司各脱则针对地指出,宗教的范围是信仰,哲学的范围是理性,哲学不从于神学而有自己的原则;同时反对实在论,强调实体总是单个的物体,“共相”不能离开单个的物体而独立存在,他发表了《牛津论学》、《巴黎论学》和《问题论丛》等著作,对托马斯·阿奎那进行批判。奥卡姆继承了司各脱的传统,在其著作《箴言集》、《逻辑大全》、《诡辩集七篇》、《神学百谈》中,他主张理性可以和信仰发生矛盾,哲学的对象只能是经验和根据经验而作出的推论,宣称“若无必要,不应增加实在东西的数目”,要把所有无现实根据的“共相”一剃而尽,同时认为神学只能在“信仰领域”占统治地位而不能干预知识领域。奥卡姆的唯名论标志着经院哲学的解体,为17世纪初的英国唯物主义的产生作了准备。

☚ 培根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
000079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