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诗鼓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诗鼓吹

唐诗鼓吹

诗歌总集。传为金元好问编选,元郝天挺注。十卷。选录唐诗人九十六家七言律诗近六百首,多中晚唐作品。入选作品颇有感怀时事之作,注释亦较详备。此书在明初流传极广。有元京兆日新堂刻本、清乾隆间刻本。

☚ 万首唐人绝句   瀛奎律髓 ☛
唐诗鼓吹

唐诗鼓吹

唐诗选本。十卷。金元好问辑。元刊本不著编辑者姓氏,据赵孟頫序,知为好问所编,其门人郝天挺注。《四库全书》即以此本收入,且云旧有姚燧、武一昌二《序》,姚《序》谓宋高宗尝纂唐宋轶事为《幽闲鼓吹》,故好问本之。四库馆臣以为:“《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其语见于《世说》,好问立名,当由于此。胡震亨《唐音癸签》则谓是书乃“以声调宏壮震厉,同军乐之有鼓吹,故名”。选七言律诗五百九十六首,凡九十六家,作者各题其名,唯柳宗元、杜牧题其字。第四卷有宋邕诗十一首,郝天挺注以为实出《曹唐集》中,题作宋邕,当必有据。然第八卷则有以宋人诗误入的情况,是其疏舛之处。其书与方回《瀛奎律髓》同出元初,而去取谨严,轨辙归一,大抵以遒健弘敞为宗,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故四库馆臣以是书出方氏《瀛奎律髓》之上。郝天挺之注颇简略,但释出典而不甚发挥,故不涉于穿凿。后之刊本均以元选与郝注并行,如元京兆日新堂本(北图藏)、元冲和书堂本(浙江藏)、元至大元年(1308)浙省儒司刻本(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及四库所收之通行本。是书又有名《唐诗鼓吹大全》、《高明选增便蒙唐诗鼓吹大全》者,亦为郝注本。至明代,则有廖文炳补注。文炳别号锦台居士,新会人,曾举孝廉,为琼山学博。其书名《唐诗鼓吹注解大全》补郝注外,复增诠释,刊于明万历七年(1759)。清人钱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不满廖书,复删改之以成《唐诗鼓吹笺注》。四人均康熙时虞山(今江苏常熟)人。陆贻典《题词》云:“廖君者起而窜郝之旧文,缀全诗之解,意亦自谓抽精啜髓矣。然多以附会穿穴为擅场,伪造假设为长技。由慧眼观之,则犹鬼家之活计,日下之孤灯耳。”钱、王之注笺对廖解有所删改,但对郝注则保存原样,且廖注、郝注及己之补注均分别标出,校勘亦标明各家,故四库馆臣以为较一般明人臆改古书者差胜。此书有顺治十六年(1659)原刻本。《唐诗鼓吹》虽号为唐诗选本,但初盛唐仅录张说、崔颢、王维、李颀、岑参数篇,馀皆元和以后人诗,杜牧、李商隐、陆龟蒙及五代谭用之入选独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本书专选七律,此诗体在初盛唐时期尚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由宋至元的唐诗选者对中晚唐诗的重视。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元遗山《鼓吹》多收晚唐,以为人格,亦非善本”,似未能客观考虑历史潮流及时代风气。《唐诗鼓吹》是唐诗研究史上较重要的一种选本,故影响较大,除上述注解笺释本外,尚有清人评点本多种,评点者有钱谦益、何焯、法式善、董文焕、纪昀、赵执信、朱三锡、吴汝纶等。

☚ 唐音   唐诗品汇 ☛

唐诗鼓吹

鼓吹者何? 军乐也。选唐诗而以是名之者何? 譬之于乐,其犹鼓吹乎! 遗山之意,则深矣。中书左丞郝公当遗山先生无恙时,尝学于其门,其亲得于指授者盖不止于诗而已。公以经济之才坐庙堂,以韦布之学研文字,出其博洽之余,探隐发奥,人为之传,句为之释,或意在言外,或事出异书,公悉取而附见之。使诵其诗者知其人,识其事物者达其义,览其辞者见其指归,然后唐人之精神情性始无所隐遁焉。嗟夫! 唐人之于诗美矣,非遗山不能尽去取之工; 遗山之意深矣,非公不能发比兴之蕴。世之学诗者,于是而抽之、绎之、厌之、饫之,则其为诗, 将见隐如宫商, 锵如金石, 进而为诗中之韶矣。此政公惠后学之心,而亦遗山裒集是编之初意也耶。(赵孟𫗲《唐诗鼓吹序》)

唐一代诗人,名家者殆数百,体制不一。唯近体拘以音韵,严以对偶,起沈、宋而盛于晚唐,迄今几五百年,未有能精其选者。国初遗山元先生为中州文物冠冕,慨然当精选之笔,自太白、子美外,柳子厚而下凡九十六家,取其七言律之依于理而有益于性情者五百八十余首,名曰《唐诗鼓吹》,如韶章奏于广庭,百音相宣,而雷鼓管籥实张其要眇也。然选既精矣,而诗人旨趣,非学识深诣者莫能发之。今中书左丞新斋郝公,以旧德为时名臣,早尝讲学遗山之门,念此诗不可无注,于是研覃精思,为之训释。诗人出处皆据史传,详著下方,使当时作诗之旨皆浮之于辞气之表,而遗山择诗之意亦从是可见。(武乙昌 《注唐诗鼓吹序》)

元遗山编《唐诗鼓吹》,以柳子厚《登柳州城楼》诗置之篇首。此诗果足以压卷欤?李、杜无容论矣,高、岑、王、孟而下得意句比此,诗奚啻什百,而遗山去取乃若此! 见其中许浑诗入选最多,今人脍炙不厌,无怪乎诗格之日卑也。(孙绪 《沙溪集》 卷一二 《无用闲谈》)

金元好问选唐七言律九十五人五百八十余篇,十卷,以声调宏壮震厉,同军乐之有鼓吹,故名。内初盛唐仅张说、崔颢、王维、李颀、高适、岑参数篇,余并元和以后人诗,杜牧之、李义山、陆鲁望及五代谭用之独多,而宋人胡宿诗亦误入。意遗山偶录,以备检阅,乡人郝参政天挺曾事遗山,遂注释行世耳。郝注尤芜谬不堪读。(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三一)

元遗山《唐诗鼓吹》所选尽七言律,起于柳宗元、刘禹锡、中复参以开元、大历数子,余皆晚唐诗也。然晚唐纤巧者仅十之一,而鄙俗者居十之五,至杜牧、皮、陆怪恶,靡不尽录, 盖选诗最陋者。 冒伯麐云:“或谓《鼓吹》、 《三体》可供小儿号嗄,余曰不然,秽习一染,恐来生犹洗不去。”然二集至今犹行者,盖以所选皆律,而中复有注释可观,故初学者好之耳。《三体》较《鼓吹》,《三体》卑,《鼓吹》陋。(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三六)

《唐诗鼓吹》十卷,相传为元遗山选次。或有斥为假托,以为《遗山集》 中无一言及此选,而遗山本传记载阙如,是固不能以无疑。余谛观此集,探珠搜玉,定出良工哲匠之手。遗山之称诗,主于高华鸿朗,激昂痛快,其指意与此集符合。当是遗山巾箱箧衍,吟赏记录,好事者重公之名,缮写流传,名从主人,遂以遗山传也。世之论唐诗者,奉近代一二家为律令,《鼓吹》之集,仅流布燕赵间,内府镂版,用教童竖,若王荆公《百家之选》,则罕有能举其名者。盖三百年来,诗学之受病深矣。馆阁之教习,家塾之程课,咸禀承严氏之诗法、高氏之 《品汇》,耳濡目染,镌心刻骨。学士大夫,生而堕地,师友熏习,隐隐然有两家种子盘亘于藏识之中。迨其后时,知见日新,学殖日积,洄旋起伏,只足以增长其邪根谬种而已矣。……荆公、遗山之选,未必足以尽唐诗,然是二公者生于五六百年之前,其神识种子皆未受今人之熏变者也。由二公之选,推而明之,唐人之神髓、气候历历具在,眼界廓如也,心灵豁如也。使唐人得洗发其面目,而后人得刮磨其障翳,三百年之痼疾,庶儿其霍然良已也,则以二公先医可矣。(钱谦益 《有学集》卷一五 《唐诗鼓吹序》)

家旧有《唐诗鼓吹》一册,俱七言近体,意主绮靡,而魔诗俗调,十居其七,不知定之谁氏。首幅有“元赞善大夫郝天挺注”一行……戊午客燕,见牧斋先生 《有学集》 中有 《鼓吹》一序,证为元遗山选次,以比之王荆公《百家选》。夫荆公《百家选》必可观,惜未见也。若《鼓吹》之猥鄙,何以当先生意如是? 恐不足以服严氏、高氏之心。(周容 《春酒堂诗话》)

多去国怀乡之作,而娱情悦志之篇十盖三四焉。自有唐以诗取士,风雅道兴,厥后选家林立。《鼓吹》一编,其犹“变风”“变雅”之寄位乎! (《唐诗鼓吹》 卷首陆贻典 《题词》)

风雅毕陈,正变咸备。详观此集,不分世纪,不立事类,匠心独出,特标手眼,若集古人之清音雅奏,以抒一己之性情者。(《唐诗鼓吹》王清臣 《小引》)

元遗山 《鼓吹》 多收晚唐,以为入格,亦非善本。(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

《唐诗鼓吹》 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 据赵孟𫗲序称, 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是集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顾其书与方回 《瀛奎律髓》 同出元初,而去取谨严,轨辙归一,大抵遒健宏敞,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实出方书之上。天挺之注虽颇简略,而但释出典,尚不涉于穿凿,亦不似明廖文炳等所解横生枝节,庸而至于妄也。( 《四库全书总目》)

《唐诗鼓吹》 一书,传为元遗山所撰。《四库总目提要》曰:“不著编辑者名氏。 据赵孟𫗲叙称, 为金元好问撰, 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 (按 《池北偶谈》: 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陵川人,字晋卿者,郝经之祖,遗山师也; 字继先者,出于多罗别族,累官河南行省平章事,谥文定,遗山弟子也) 所注,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去取谨严,大抵遒健宏敞,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 实出方回 《瀛奎律髓》之上。”《曝书亭集》则称“郝天挺《鼓吹》”,殆不以为遗山。长洲沈氏、大兴翁氏皆逆其书( 《说诗晬语》云: 其书下劣,嫁名元遗山者。翁云: 岂有遗山而选是书之理)。观其开卷首柳子厚 《柳州城楼》一篇,迁谪萧骚,与书之命名殊不相副。谓为专主中晚,则仍录王、李、高、岑; 谓为意取和平,而不及张、王、元、白。韩偓居张说之前,崔颢列曹唐之后,世次凌杂(《搜玉小集》一卷,传为唐人书,不拘世次,然诗仅六十余首,盖钞阅小本,不成书也),全无义例,其为随手掇拾可知。乃流传至五六百季不废,而从事钻研者不一其人 (郝注后,明人廖文炳复为解,国朝钱朝鼒、王俊臣复为注,王清臣、陆贻典为笺,又有朱三锡者为评。《书目提要》 云: 三家所注,相去无几,廖固不足服郝,四人亦未能服廖也。考是书有四本: 其曰《唐诗鼓吹》十卷者,郝注原本; 其曰《注解大全》 者,廖文炳本; 其曰《笺注》 者,钱朝鼒等本; 其曰《东嵒草堂评订》者,朱三锡本。朱本惟署己号,前之注解诸人,皆混同无别,不复知为何人语矣)。徒以名出遗山,纷纷驰骛,枉费梨枣,固无真知,亦见世无善本也。郝注未备,不无可採,而前人已訾议之矣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元遗山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乃遗山 《鼓吹》一选,郝天挺所注义山诗,芜谬不通。门墙士亲炙诗教者尚如此,可望之他人乎?”据此,则明人固以此书为遗山作矣,蒙意则郝注恐亦托名也)。(罗汝怀 《绿漪草堂文集·七律流别集述意》)


古籍名著《唐诗鼓吹》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唐诗鼓吹

 唐代七言律诗选集。十卷。相传为金代元好问编选。元赵孟頫,清钱谦益、吴汝纶在为此书作序时均认定为出自元氏之手,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罗汝怀《七律流别集述意》、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周谷《春酒堂诗话》却对此提出质疑,但均无确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为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有《遗山集》等。
 关于书名“鼓吹”二字的来由,前人有各种解释。赵孟頫序云:“鼓吹者何?军乐也。选唐诗而以是名之者何?譬之于乐,其犹鼓吹乎?”这是较为可信的。
 全书共选录唐代诗人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七首,全是七律,多为感时伤世,风格遒劲之作。所录作家作品以中、晚唐时期的为主,初、盛唐时期的则很少。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首先,这是第一本专选唐人七律诗的选本。此后,专选唐人七律诗的选本便接二连三地出现。其次,因为此书选录标准特殊,又题为元好问所选,故尤为后人重视,为之笺注、批点者很多,其中包括钱谦益、纪昀等名重一时的文人。由此也可见它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但此书亦有缺憾。其编次比较紊乱,作者不按时代先后排列,入选的初、盛唐作家杂编于中、晚唐作家之中,甚至还掺入了宋人胡宿的诗二十三首。对作家和作品的取舍亦莫知其宗旨,如李、杜、元、白一首诗未选,而谭用之这样次要作家的三十八首七律却全部录入。
 有元代郝天挺注本,释典简明扼要,旧有至大元年(1308年)刊本。明廖文炳撰《唐诗鼓吹注解大全》,保留郝注,廖注附后,其注甚详,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刊本、清刻本。清朱三锡有《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收郝、廖二氏之注,朱评附后,有清康熙间自怡堂藏板。清乾隆时有钱朝鼒、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四人参校的《唐诗鼓吹笺注》。另有钱谦益、赵执信、纪昀评本等。

唐诗鼓吹 - 可可诗词网

唐诗鼓吹

鼓吹者何? 军乐也。选唐诗而以是名之者何? 譬之于乐,其犹鼓吹乎! 遗山之意,则深矣。中书左丞郝公当遗山先生无恙时,尝学于其门,其亲得于指授者盖不止于诗而已。公以经济之才坐庙堂,以韦布之学研文字,出其博洽之余,探隐发奥,人为之传,句为之释,或意在言外,或事出异书,公悉取而附见之。使诵其诗者知其人,识其事物者达其义,览其辞者见其指归,然后唐人之精神情性始无所隐遁焉。嗟夫! 唐人之于诗美矣,非遗山不能尽去取之工; 遗山之意深矣,非公不能发比兴之蕴。世之学诗者,于是而抽之、绎之、厌之、饫之,则其为诗, 将见隐如宫商, 锵如金石, 进而为诗中之韶矣。此政公惠后学之心,而亦遗山裒集是编之初意也耶。(赵孟𫗲《唐诗鼓吹序》)

唐一代诗人,名家者殆数百,体制不一。唯近体拘以音韵,严以对偶,起沈、宋而盛于晚唐,迄今几五百年,未有能精其选者。国初遗山元先生为中州文物冠冕,慨然当精选之笔,自太白、子美外,柳子厚而下凡九十六家,取其七言律之依于理而有益于性情者五百八十余首,名曰《唐诗鼓吹》,如韶章奏于广庭,百音相宣,而雷鼓管籥实张其要眇也。然选既精矣,而诗人旨趣,非学识深诣者莫能发之。今中书左丞新斋郝公,以旧德为时名臣,早尝讲学遗山之门,念此诗不可无注,于是研覃精思,为之训释。诗人出处皆据史传,详著下方,使当时作诗之旨皆浮之于辞气之表,而遗山择诗之意亦从是可见。(武乙昌 《注唐诗鼓吹序》)

元遗山编《唐诗鼓吹》,以柳子厚《登柳州城楼》诗置之篇首。此诗果足以压卷欤?李、杜无容论矣,高、岑、王、孟而下得意句比此,诗奚啻什百,而遗山去取乃若此! 见其中许浑诗入选最多,今人脍炙不厌,无怪乎诗格之日卑也。(孙绪 《沙溪集》 卷一二 《无用闲谈》)

金元好问选唐七言律九十五人五百八十余篇,十卷,以声调宏壮震厉,同军乐之有鼓吹,故名。内初盛唐仅张说、崔颢、王维、李颀、高适、岑参数篇,余并元和以后人诗,杜牧之、李义山、陆鲁望及五代谭用之独多,而宋人胡宿诗亦误入。意遗山偶录,以备检阅,乡人郝参政天挺曾事遗山,遂注释行世耳。郝注尤芜谬不堪读。(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三一)

元遗山《唐诗鼓吹》所选尽七言律,起于柳宗元、刘禹锡、中复参以开元、大历数子,余皆晚唐诗也。然晚唐纤巧者仅十之一,而鄙俗者居十之五,至杜牧、皮、陆怪恶,靡不尽录, 盖选诗最陋者。 冒伯麐云:“或谓《鼓吹》、 《三体》可供小儿号嗄,余曰不然,秽习一染,恐来生犹洗不去。”然二集至今犹行者,盖以所选皆律,而中复有注释可观,故初学者好之耳。《三体》较《鼓吹》,《三体》卑,《鼓吹》陋。(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三六)

《唐诗鼓吹》十卷,相传为元遗山选次。或有斥为假托,以为《遗山集》 中无一言及此选,而遗山本传记载阙如,是固不能以无疑。余谛观此集,探珠搜玉,定出良工哲匠之手。遗山之称诗,主于高华鸿朗,激昂痛快,其指意与此集符合。当是遗山巾箱箧衍,吟赏记录,好事者重公之名,缮写流传,名从主人,遂以遗山传也。世之论唐诗者,奉近代一二家为律令,《鼓吹》之集,仅流布燕赵间,内府镂版,用教童竖,若王荆公《百家之选》,则罕有能举其名者。盖三百年来,诗学之受病深矣。馆阁之教习,家塾之程课,咸禀承严氏之诗法、高氏之 《品汇》,耳濡目染,镌心刻骨。学士大夫,生而堕地,师友熏习,隐隐然有两家种子盘亘于藏识之中。迨其后时,知见日新,学殖日积,洄旋起伏,只足以增长其邪根谬种而已矣。……荆公、遗山之选,未必足以尽唐诗,然是二公者生于五六百年之前,其神识种子皆未受今人之熏变者也。由二公之选,推而明之,唐人之神髓、气候历历具在,眼界廓如也,心灵豁如也。使唐人得洗发其面目,而后人得刮磨其障翳,三百年之痼疾,庶儿其霍然良已也,则以二公先医可矣。(钱谦益 《有学集》卷一五 《唐诗鼓吹序》)

家旧有《唐诗鼓吹》一册,俱七言近体,意主绮靡,而魔诗俗调,十居其七,不知定之谁氏。首幅有“元赞善大夫郝天挺注”一行……戊午客燕,见牧斋先生 《有学集》 中有 《鼓吹》一序,证为元遗山选次,以比之王荆公《百家选》。夫荆公《百家选》必可观,惜未见也。若《鼓吹》之猥鄙,何以当先生意如是? 恐不足以服严氏、高氏之心。(周容 《春酒堂诗话》)

多去国怀乡之作,而娱情悦志之篇十盖三四焉。自有唐以诗取士,风雅道兴,厥后选家林立。《鼓吹》一编,其犹“变风”“变雅”之寄位乎! (《唐诗鼓吹》 卷首陆贻典 《题词》)

风雅毕陈,正变咸备。详观此集,不分世纪,不立事类,匠心独出,特标手眼,若集古人之清音雅奏,以抒一己之性情者。(《唐诗鼓吹》王清臣 《小引》)

元遗山 《鼓吹》 多收晚唐,以为入格,亦非善本。(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

《唐诗鼓吹》 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 据赵孟𫗲序称, 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是集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顾其书与方回 《瀛奎律髓》 同出元初,而去取谨严,轨辙归一,大抵遒健宏敞,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实出方书之上。天挺之注虽颇简略,而但释出典,尚不涉于穿凿,亦不似明廖文炳等所解横生枝节,庸而至于妄也。( 《四库全书总目》)

《唐诗鼓吹》 一书,传为元遗山所撰。《四库总目提要》曰:“不著编辑者名氏。 据赵孟𫗲叙称, 为金元好问撰, 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 (按 《池北偶谈》: 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陵川人,字晋卿者,郝经之祖,遗山师也; 字继先者,出于多罗别族,累官河南行省平章事,谥文定,遗山弟子也) 所注,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去取谨严,大抵遒健宏敞,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 实出方回 《瀛奎律髓》之上。”《曝书亭集》则称“郝天挺《鼓吹》”,殆不以为遗山。长洲沈氏、大兴翁氏皆逆其书( 《说诗晬语》云: 其书下劣,嫁名元遗山者。翁云: 岂有遗山而选是书之理)。观其开卷首柳子厚 《柳州城楼》一篇,迁谪萧骚,与书之命名殊不相副。谓为专主中晚,则仍录王、李、高、岑; 谓为意取和平,而不及张、王、元、白。韩偓居张说之前,崔颢列曹唐之后,世次凌杂(《搜玉小集》一卷,传为唐人书,不拘世次,然诗仅六十余首,盖钞阅小本,不成书也),全无义例,其为随手掇拾可知。乃流传至五六百季不废,而从事钻研者不一其人 (郝注后,明人廖文炳复为解,国朝钱朝鼒、王俊臣复为注,王清臣、陆贻典为笺,又有朱三锡者为评。《书目提要》 云: 三家所注,相去无几,廖固不足服郝,四人亦未能服廖也。考是书有四本: 其曰《唐诗鼓吹》十卷者,郝注原本; 其曰《注解大全》 者,廖文炳本; 其曰《笺注》 者,钱朝鼒等本; 其曰《东嵒草堂评订》者,朱三锡本。朱本惟署己号,前之注解诸人,皆混同无别,不复知为何人语矣)。徒以名出遗山,纷纷驰骛,枉费梨枣,固无真知,亦见世无善本也。郝注未备,不无可採,而前人已訾议之矣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元遗山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乃遗山 《鼓吹》一选,郝天挺所注义山诗,芜谬不通。门墙士亲炙诗教者尚如此,可望之他人乎?”据此,则明人固以此书为遗山作矣,蒙意则郝注恐亦托名也)。(罗汝怀 《绿漪草堂文集·七律流别集述意》)

唐诗鼓吹

诗总集。金元好问(1190—1257)选编,元郝天挺注。十卷。好问有《遗山先生诗集》已著录。此书选录唐代九十六家七言律诗约六百首,以中晚唐人诗人感怀诗为主,是编者对金代动乱社会的讽喻。选诗较为谨严,注释堪称详备,对后世影响颇深。既是研究中晚唐诗歌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研究金元文学思想和元好问个人历史的重要资料。有元代京兆日新堂刻本,《四库全书》本。

唐诗鼓吹

十卷。未著编辑者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注。但据清人陆贻典考证,郝天挺既非元好问之门人,亦非中书左丞;二则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又提出金元间有两天挺之说,以陆贻典之考为失之偏颇。本书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计为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书中诗者各题其名,唯柳宗元、杜牧题其字。卷四中有十一首诗,注以为实出《曹唐集》,想必有据。然卷八中胡宿诗二十三首,实为宋诗误入,足见小有疏舛。本书弃取谨严,轨辙归一。所注虽颇简约,却但释出典,不涉于穿凿附会。是书注本甚多。除郝注外,明廖文炳在郝注基础之上作《唐诗鼓吹注解》。清则有钱朝鼎等人的笺注、钱谦益及何焯的评注、朱三锡的评订、吴汝纶的评点等。此书有 《四部备要》 本,《四库全书》 本。

《唐诗鼓吹》tang shi gu chui

Recommend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元好问 (Yuan Haowe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