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村
唐模村位于黄山风景区南麓,徽杭公路和新安江的西侧,处于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之中。它以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环境,众多的名胜古迹引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代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孙不忘唐代对祖先的恩荣,决定按唐代盛世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唐模村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代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7℃左右。
唐模景区分两大部分。其一为水街,唐模水街长达1100余米,因檀溪水穿村而过而形成了这条极具江南水乡色彩的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并形成夹道而建的街道市井。沿街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供人来往休息。两岸之间架有10座形态各异的石质平桥,方便居民往来。街区周围有古桥、古祠、古树、古井,可谓古韵悠悠;其二为水口园林——檀干园。檀干园建于清初,占地十余亩,它不仅是风水文化的产物,更是儒家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园内三塘相连,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笠亭等胜景。园中镜亭内有宋、元、明、清18位名家的真迹石刻。这些石刻镌刻精致,气势恢弘,在这村落中珍藏着这些珍品,可见徽商经济的繁荣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通过近几年的旅游开发,唐模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衔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石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而闻名遐迩,现已成为安徽省惟一一家“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
沙堤亭:又名八角亭、八卦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在此有“设亭杀鲤鱼”的神话传说。
《同胞翰林》牌坊:此坊立于村东大道之中,为旌表村内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二人于清康熙年间上京殿试,同时考中翰林而建,实为全国罕见。四柱三间,高达16米,三间开阔9.6米,四石狮,四石鼓,饰以禽、鱼、鸟、兽花纹图案和古人物图像,雕琢精致形象逼真。尤其两对石狮,雄者戏珠,雌者逗乐小狮,极为传神,戏舞之状栩栩如生,可谓巧夺天工,非能工巧匠莫为。此石坊里面有宋明清名家刻石18块。
铭德堂:据相传“铭德堂”建于1820年(清嘉庆年间),此堂构造,工艺具有徽派风格,显得庄重淳朴和谐之美。前有天井明堂,宽敞明亮。
檀干园:位于唐模村东头,建于康熙初年。原为许氏文会馆址,以门外遍植檀树和紫荆花而得名。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景点,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称。以“玉带桥”分外湖、内湖,形成“外西湖”、“内西湖”格局。过桥便是园内的中心“小瀛洲”(镜亭),三塘相连,宽亘10亩,灌田60亩,把“三十六典”也巧妙地隐喻进去了,是安徽少见的江南风格园林。
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建有徽商家族住宅汪氏住宅、杨家大院、许氏大院和潘家大院,有徽派木、石雕的代表作,还有仅存的木牌坊等等。斗山街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来客讲述着唐模古镇的历史。
唐模水街其中一座过街桥为廊桥,与避雨长廊相望,现已辟为茶馆,是品茗观景的最佳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