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选编
主要是历代编辑的唐宋词选:有仅收唐(五代)词的,如后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有仅收宋词的,如宋曾慥编的《乐府雅词》;还有唐宋词兼收的,如宋黄升编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明清以来编辑的包含唐宋词的选集的收集范围有至宋而止的,如清张惠言编的《词选》;有至金元为止的,如清朱彝尊编的《词综》;有至明为止的,如明卓人月编的《古今词统》;还有收至清代,甚至收至清末民初和现代的。
一般词选只规定入选的词的时代范围、风格特征或者主题类型,对于作家没有更多的要求。有些词选则规定作家的某种共同性,例如《林下词选》专收女性作者的作品,这就是所谓“闺秀词选”。有些词选限定作者为同一地区的人,它们是地方性(或郡邑性)选集。就同一地区来讲,地方选集的性质或者是选编,例如《笠泽词征》,或者是全编,例如《湖州词征》。本编不再分别,一律归为“选编”,排在其他选集后面。
本编收录的词选中,早期的词选大都直录原词,不加评注,宋黄升编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只偶然有一两句评论;宋代书坊编印的《草堂诗余》则有注释。明代后期有评点诗文的风气,所编的词选有评论的较多。特别是通俗读本性质的《草堂诗余》,有种种评释本和重编本。其中难免也有书坊借用名人为招牌以提高书籍身价的情况。如明末刻的《古今词统》,后印本版片已漫漶,却改名《草堂诗余》,又加上陈继儒评选字样,字体跟全书不同,显然出于依托。清代以来,随着词学的发展昌盛,带笺注、评论的本子渐多。
历代编辑的词选中所收唐宋词的数目各不相同,有仅收几十首的,如《云谣集》、《词辨》、《宋词十九首》等;有收几百首的,如《尊前集》、《词林万选》、《宋词三百首》等一般常见的选本;有收一二千首,甚至三千多首的,如《词综》、《云韶集》、《花草粹编》等。清康熙间御定的《历代诗余》,自唐至明录词九千多首,是词选中的巨著。
历代词选的编排体例也有不同,最常见的是按人分编,把同一个人的作品排在一起,历来以名家、名词为选录宗旨的词选几乎都是这种体例。其次是按调分编,把同一词调的作品排在一起,然后再按词调的字数顺序排列。按调分编的体例见于明代至清代中期的许多词选,例如《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古今词统》等。唐宋的词选有选词应歌的需要,调名下往往注明本词的曲子属于什么宫调,有些词集甚至按宫调分编,例如原题温庭筠撰、实属词选性质的《金奁集》就是按“越调”、“南吕宫”、“中吕宫”等宫调集曲分编。按词的主题分编也是唐宋词集的一个重要编辑体例,公认为最接近宋本原貌的《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就是按“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节序”等分类编排。
选编的主旨是“选词”或“存词”。“选词”是意在挑选一批编选者认为符合某种标准的好词供人欣赏,从中也表现出编选者的趣味、眼光,甚至表现出时代的风尚,给词学批评增添了资料。例如《乐府雅词》标举“雅”字,《绝妙好词》专收工致、整饬的作品,都能体现出编者的词学观点。
“存词”是意在收集一批词编成集子保存下来,以免湮没无闻。事实上历代词选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就是据以辑录或校勘词人的作品。历代词选中记载下许多唐宋两代人创作的词,有些人的词当初没有编印别集,有些人虽有词集但已失传。后人从词选中看到他们的作品后,就可以把他们的词收集起来编成集子,这就是明清以来为唐宋词人的作品所做的“辑佚”工作。进入民国以后,刘毓盘、赵万里、周咏先、唐圭璋各家大规模“辑佚”时,历代词选是重要的资料来源。即使词人的别集还在,历代词选也还可以为它们拾遗补缺,提供异文,校改错漏。朱祖谋编辑《彊村丛书》时,各家词集后附的补遗和校记,很多内容取材于历代词选。在辑佚和校勘方面,最有作用的是早期的选集。如果没有《花间集》,唐五代词宝库中最可靠、最重要的精华就去掉一大半。没有《乐府雅词》,“词家三李”之一、在两宋词坛上独往独来、别树一帜的女中豪杰李清照就没有几首可靠的作品能取信于人。选集的“存词”功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