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疮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 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 “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 ❷由伤寒狐惑, 小儿疳䘌所致唇部起疮。 《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 “伤寒狐惑,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 “儿疳䘌, 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龂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 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可用锡类散外涂。 唇疮即唇胗。 唇疮chún chuāng《本草纲目》土部第7卷东壁土(1)。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 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 ❷由伤寒狐𧌒、小儿疳𧏾所致唇部起疮。《沈氏遵生书》卷二十三:“伤寒狐𧌒,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儿疳𧏾,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断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脏为𧌒,上唇有疮。”可用锡类散外涂。 唇疮chúnchuānɡ病名。 ❶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多为脾胃蕴热, 循经上冲而成。唇部肿胀疼痛, 继则溃烂成疮。治宜清胃泻火, 凉血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及清胃散加减, 外搽青黛散。 ❷即唇胗, 参见唇胗条。 唇疮 唇疮本病系口唇发红、糜烂成疮、流黄水或出血的一种唇疾。临床较多见,任何年龄的人都可患此症。病因多由巴达干、黄水热邪而引起。临床上分热型、寒型及肺、胃、脾蕴热型三种。 热型唇疮 过多地进食性热而辛、辣、酸味之品,春秋温暖季节贪睡,日晒,用力过猛等,致使血、希拉之热亢盛,或脾、胃等脏腑蕴热,循经上冲与黄水合并而成。症见口干舌燥,口臭、烦渴,口唇呈紫红色,肿胀,迅速糜烂成疮,灼痛剧烈,有的化脓,脉与尿均显热象。 寒型唇疮 过多地进食瘦死畜肉,酸腐变质之米面、蔬菜及豆类、瓜果类,饮凉水、生奶等,性重、油腻而寒凉之品,饱食后不事活动,睡卧潮湿之地,遭风吹雨淋而中寒湿之气,导致巴达干、赫依及凉性黄水激增而注于口唇而成。症见口唇发肿而坚硬,唇、舌皆发凉而湿润,发展较慢,肿处渐流黄水,灼痛轻微,脉尿均显寒象。 肺、胃、脾蕴热型唇疮 因肺热上冲而成者,出现上述热型者症状外,鼻、口、舌、喉皆干燥,胸部胀满而疼痛,呼吸急促,口唇发紫,生水疱,糜烂成疮; 因胃火上冲而成者,症见颜面、口唇皆发黄,口干舌燥,胃痛,不思饮食,口唇糜烂流黄水,多发生于下唇,偶有呕吐与腹泻,吐泻物粘性而带恶臭。因脾热上冲而成者,症见消化紊乱,颜面、口唇皆发紫,口唇发肿糜烂处易出血,多发生于上唇。 本病总的治疗宜以调理胃火,凉血,燥黄水为原则。并视寒热变化,随症施治。药物用八贵散加三红药,用文冠木四味汤送服, 本方为治疗本病的主剂。外治用𠯫木朱尔或皂矾三味散敷患部,常用青盐、白矾水漱口。热盛者,将主剂用地丁四味汤送服。寒盛则投五味清浊散、光明盐四味散与主剂交替内服。因于肺热者,投檀香八味汤、苦参七味汤与主剂交替内服。因于脾热者,投脾热红花七味散、草果四味汤与主剂交替内服。对上唇糜烂,宜火灸第十一椎并列三穴施治。因于胃火者,投无敌宝丸、查干榜𠯫十三味方与主剂交替内服。 因胃巴达干性寒症引起的下唇糜烂,宜火灸第十二椎并列三穴施治。 ☚ 赫依型牙痛 咽肿病 ☛ 唇疮fever sore 唇疮chún chuāng❶lip boil ❷lips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