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响堂山石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位于河北磁县、武安。分两区,南响堂有七窟,北响堂有六窟。北齐文宣帝时所建。窟内石雕于建国前遭到帝国主义分子严重破坏,佛像大部分无头。从残留的部分石雕,可以看出北魏时厚重敦实的雕刻风格。

☚ 麦积山石窟   大足石窟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  xiǎngtángshānshíkū

座落於河北邯郸西南峰峰礦區鼓山上。建於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因在洞窟中拂袖即可發出鏗鏘之聲,故稱。隋、唐、宋、元、明各代屢有增葺。石窟分南、北兩處,相距十五里。共有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三千四百餘尊。北響堂山石窟,共九座。其中三座爲北齊所建。窟分三組,最大者爲大佛洞,寬三十九尺九寸,進深三十七尺五寸,内有石佛坐像,高十二尺。刻經洞壁鐫經文,旁有石碑,餘爲大業洞、二佛洞、釋迦洞、嘉靖洞等。山上有東、西天宫,山下有常樂寺廢址,宋、金石幢二座,古塔一座。北響堂山石窟,七窟二層,上層五座,下層二座。最大者爲華嚴洞,寬、深均十八尺九寸,佛像各異。千佛洞有造像一千零二十八尊。餘爲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迦洞、力士洞等。山前建有響堂寺,主要建築有正殿、西殿、靠山樓、磚塔等,爲明代遺存。參閱《畿輔通志·山川八》、又《寺觀·磁州》、民國《磁縣縣志·名勝》、又《寺廟》。

响堂山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有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3处。大小造像4300余尊。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60)。南响堂有7窟;北响堂位于南响堂之北15km,8窟;小响堂有2窟。石窟的窟型分2种,平面均为方形,平顶板。只是一种为中心柱形式;另一种为各开主龛的形式。北石窟的入口列柱,为3间4柱式,柱子剖面呈八角形,明面雕卷草花纹,多为束莲饰。北响堂山石窟刻经洞内藏刻维摩诘四部刻经。南石窟次间使用了3补间斗拱,为1斗3升式。门框、龛楣饰有卷草花纹。其中北响堂的塔形窟北洞最大,每边各长约12m,窟高11.6m,中央有边长近6m的中心柱有雕塑一佛二菩萨,前龛造像达3.5m高。1912年曾被盗凿,1922年补入现代作品。为北齐所雕凿,其中最大的“大佛洞”深12.5 m,宽13.3 m,高约8 m。南有7窟,分上下2层。其中的第2窟洞壁和第3窟洞壁上所刻佛经,均是珍贵史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鼓山。鼓山石质坚硬,人们在洞内谈笑拂袖即能发出铿锵之声,故得名“响堂”。石窟分南北两窟,二者相距15公里。现存石窟16个,造像4000尊左右。石窟始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公元550—559年),隋、唐、宋、元、明历代皆有修葺。北响堂山凿筑于鼓山陡峭的崖壁上,共有洞窟9座,其中3座建于北齐。9座洞窟共分为南、北、中三组。南组包括北齐开凿的刻经洞、双佛洞和隋唐开凿的大业洞。刻经洞内外刻有大量经文,全洞有大小造像300余尊。洞内的唐邕写经造像碑,笔锋犀利,姿致适度,既具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北朝刻经造像碑的珍品。中组有凿于北齐的释迦洞和凿于明代的嘉靖洞。释迦洞前有木结构拜殿檐阁,内壁浮雕花卉、动物、佛像等。宝坛上有一铺石身造像。北组有两窟北齐洞及唐代、明代洞各一座。大佛洞的规模最大,宽13米,进深12米。坐佛高近4米,肌体丰满,线条柔和,服饰宽松,形态十分生动。此外,还雕有菩萨、飞天、天王、怪兽,均性格鲜明,刻工精细。大佛窟堪称北齐石窟艺术的佼佼者。南响堂山石窟依山而筑,共七座洞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五座,下层两座。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全窟造像1228尊,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南壁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千佛洞平面为方形,洞壁佛像鳞次栉比,共计1028尊。顶部浮雕飞天,裙带飘动,伎乐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这些飞天、伎乐皆婀娜妩媚,异常动人。山前建响堂寺,现有正殿、配殿、靠山楼阁、砖塔等建筑,均为明清所建。响堂山石窟是现存北齐时期最大的石窟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窟   石雕佛五尊造像 ☛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45公里的峰峰矿区鼓山。主要包括南响堂、北响堂和小响堂(习称水浴寺石窟)。响堂山石窟创建于550-577年(北齐),之后,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补刻。
南响堂石窟在鼓山的南端,现存大小石窟7座,造像共计3700余尊。石窟依崖而凿,洞窟面向西南,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两个窟,即华严洞、般若洞;上层有五个窟,即空洞、阿弥陀洞、拱门洞、力土洞、千佛洞。北响堂石窟在南响堂石窟西北15公里鼓山的西麓天宫峰半山腰腹,石窟坐东朝西,共有九个窟,分南、北、中三个区,造像共计800余尊。南区有三个窟,即大业洞、刻经洞、双佛洞;中区有释迦洞;北区有五个窟,即关帝洞、宋洞、大佛洞、明洞和唐洞。响堂山石窟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而又十分重要的北齐石窟群。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国石窟寺中,响堂山石窟有塔林之称。其中,南响堂的第七窟、北响堂的刻经窟外观保存最为完好。窟廊出檐之上凿出覆钵、山花蕉叶、金翅鸟、塔刹、宝珠,形式独具特色的塔形窟,结构严谨,规模宏大,为其他石窟所少见。塔形窟中以北响堂北区的大佛洞规模最为宏大,开凿时间最早,雕刻最精,浮雕装饰,富丽堂皇。
南响堂第七窟“千佛洞”,因洞中大小造像达1028尊而得名。洞窟型制为三壁三龛式,该窟保存最为完好是窟顶部分,中央雕刻莲花,四周浮雕飞天、伎乐和供养环绕,形态生动飘逸,栩栩如生。
响堂山石窟的刻经总计有10部经文,近十万余字,特别是北响堂石窟南区的刻经洞,由于石窟内外壁上刻经6部,近6万余字,因此而得名“刻经洞”,这些刻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单位:邯郸市响堂寺文物保管所
电话:86-310-5013179

☚ 曲阳北岳庙   陀罗尼经幢 ☛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的鼓山上。石窟群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年),共有大小石窟十六座,造像三千余尊。洞窟深邃,石质细腻坚实,谈笑拂袖之时,洞内铿锵有声,故得名 “响堂”。石窟集中分布于鼓山南麓和中部山麓,分别被称为南响堂山石窟和北响堂山石窟。南北两石窟处,破坏均极严重,佛像大部无头。从留存部分佛头来看,风格已由北魏的挺拔秀丽转为厚重敦实。

☚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鼓山南端和中段西麓,分别称南响堂山、北响堂山石窟。洞窟中拂袖即能发出铿锵回声,故名响堂山。始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其时北齐建都邺(今临漳县,邯郸南60公里)和晋阳(今山西太原),响堂山为两地交通必经之处,更兼风光秀丽,高洋便在此兴建宫苑、凿窟建寺。隋、唐、宋、元、明各代,均进行过小规模的增凿龛像。南、北响堂山石窟相距15公里,现存石窟共17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4300余尊。南响堂山有北朝晚期石窟七座(上层五座,下层两座),最大者为华严洞,宽、深均6.3米、高4.9米。洞内佛像、洞顶浮雕飞天造型优美,千姿百态。北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中三组,每组有一大窟。大佛洞规模最大,宽13米、深13.3米,高11.4米。洞内坐佛高近4米,造像端庄秀逸,体态丰满,线条柔和。响堂山遗存大量摩崖刻经,是北齐时期重要刻经地。北响堂刻经洞内外壁遍刻经文,有晋昌郡开国公唐邕所写刻《维摩诘经》、《弥勒成佛经》、《孛经》、《胜鬘经》等四部,并有《唐邕写经碑》载述北齐天统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刻经经过。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南响堂附近有宋塔、楼阁、殿宇。北响堂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和宋以来石碑、造像。

☚ 蔺相如回车巷   烈士陵园 ☛

响堂山石窟xiang tang shan shi ku

【佛教】Xiangtangshan Grottoes

响堂山石窟

中国著名石窟。又称响堂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石鼓山上,分南响堂和北响堂两个窟群,计十六窟。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550—559)。1986年6月,在南响堂寺三号及七号窟发现北齐时代的大量浮雕,此类风格是建国以来首次发现。解放前,佛窟遭受巨大破坏,大部分佛像有身无头。从残存佛像来看,风格已由北魏的挺拔秀丽转为厚重敦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