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的培养pinde de peiyang
品德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依据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规律,通过正确的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一般地说,主要是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第一 ,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品德的发展。道德知识的掌握在道德认识形成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行动及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时,才有可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因此,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是保证学生品德发展的必要前提。教授道德知识与教授其他知识一样,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学生要生动具体,切忌空讲大道理;对高年级学生要进行适当的理论指导,但要避免过多的说教,尽可能结合实例进行榜样教育。
只有道德知识,还难保证实施道德行动。只有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它才会成为道德行动的巨大推动力。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以一定的道德行为经验和道德情感体验为基础形成起来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促进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
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也是提高道德认识、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手段。道德评价是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经常运用道德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与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从而把道德知识变成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方法有多种,如教师可以提供道德评价的示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组织讨论、写文章等等。第二,培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发展。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监督的力量,因为它是在道德情境下人们产生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行为,制止过失行为。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统一起来。文艺作品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他们的道德情感共鸣起着重要的感染作用。因此,充分利用优秀的电影、戏剧、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以唤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道德情感。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时,还要重视及时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自己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合理的愤慨是正常的,但这种道德情感不能过分,不能出口不逊。如果发生这种不正常的道德情感就要注意调节情感。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良好品德的培养都不能只停留在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理解上,如果一个人仅仅只具备有关的道德认知,而没有相应的行为,最终也只不过是一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个人的品德究竟如何,最终取决于他的行为是否高尚,是否有益于集体和社会。所以,品德的培养最终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般地说,培养学生道德习惯的方法有:
❶简单重复。即提供良好道德行为的情境,消除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❷不断模仿。即提供良好的榜样。
❸有目的练习。在组织练习时要说明其目的与要求,及时发表练习成绩。
❹经常与坏习惯作斗争。指出坏习惯的危害性,提供克服坏习惯的方法,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品德,也要从具体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不能机械地按着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的模式进行。当学生对行为准则认识不清时,就要偏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对具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而道德行为跟不上的学生,就要加强他们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